本网站提供普刊和期刊职称论文业务;提供EI会议国际英文普刊业务;提供个人出书业务、主编、副主编、参编,独著;欢迎各位客户加微信、qq 在线咨询。

联系方式:QQ:916148(微信同号);

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宝库 > 综合科技 > 农业畜牧 >

论新生代农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论文发表建设思路

来源:未知 2019-05-22 08:42

摘要:

  当下,河南经济区发展战略的实施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应直面中原新农村建设前行的窘境与转轨,河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容与执行策略的提升已成为当务之急,即全面

  论新生代农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思路

  (洛阳师范学院 河南洛阳 李 虎[*] 471022)

  摘要:当下,河南经济区发展战略的实施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应直面中原新农村建设前行的窘境与转轨,河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容与执行策略的提升已成为当务之急,即全面和合农民群体、彰显自身主体精神;注重基层精神文明的建构,敦促农民群体适应城镇化;集聚民间资本融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彰显新生代农民与乡村产业发展的主体效用。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 新农村建设 新生代农民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当前我国处于消弭工农、城镇差距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攻坚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构必须应势而动,着力解决“三农”问题,提升基层群体的消费能力,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力促小康社会、民族崛起、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障。面对现实,我们不得不说,若干年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金主要源于中央财政,但“三农”资金的注入较之新农村建构所需比例而言,不啻于粥少僧多。千载儒家文明濡染下的中华,堪称无匹的礼仪之邦,和衷共济、仁爱、协同等理念为新农村建构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精神之源,或借鉴十九世纪70年代伊始的韩国新村运动。时下,政府职能为加大支农资金力度,全面发挥新生代农民的自主能动性,切实保证群体及个体利益,彰显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性作用,促之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

  一、全面和合农民群体 彰显自身主体精神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的协同发展。朝鲜半岛南端之韩国,与我国文化同宗、地理位置一衣带水,韩国十九世纪70年代肇启的新村运动,主要内容“从1971年起,韩国政府正式推动新村运动,并确定勤奋、自助、协作为指导思想,将摆脱贫困。开发地区社会作为目标,以政府支援、项目开发为方式,带动农民自发地建设家乡,引导农村地区的综合开发”,[1]以韩国举措为依据,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主要在于发挥新生代农民群体的主体性,启迪其自身的自立性。农民群体的主体性作用,诚如《农村社区发展动力研究》书中所言,“在农村社区中,广大农民始终是社区发展的主体,在农村社区发展中农民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农民在社区发展中的自觉能动性,包括自主性、自为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等方面,也就是说在农村社区发展中农民为了满足自己及家人的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会主动自觉地根据当地农业生产的特点和规律,充分利用和有机整合社区资源,开展创造性的生产实践,不断地满足自身的利益需要”。[2]此可归结为全面和合农民群体,彰显自身主体精神。

  (一)彰显群体主体意识 跻身基层民主建构

  基层民众选举、被选举权的普及是农民群体民主权益的再现。跻身基层民主建构,既是新生代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主体性意识的彰显,亦是农民群体投身基层民主管理的精神之源。秉承乡村事务公开、财政收支明晰、农民自治体系完备是基层民主建构的首要条件和深化农村问题解决的出发基点。同时将农民群体的选举、决策、管理、监督相关权益归置到法制化进程中。举凡牵涉农民群体利益的全局性问题,须交由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协商,普及法律法规,切实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做到懂法、守法,维护自身的民主权利。韩国新村运动关诸农村服务机构的设置,“中央设立农业振兴厅,各道设立农业振兴院,相当于县一级的各市设立农村指导所。这三级都设有集科技、培训和推广为一体的农业服务机构”。[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参验韩国农村服务机构设置的启发,我们亦可设立类似的三级服务部门,中央、省市、县乡逐级设置农业服务机构或组织,利用新闻媒介、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采取相关农村的粮、菜、果、渔、牧知识的岗位培训,引领新生代农民增强自身现代化科技农业素养,促其自觉关注国内外形势,遵循自愿、互助的原则,通过民主推选的办法,将组织能力强、群众认可度高、知识素养齐备的全能型人才推举到基层领路人的位置上。以此为契机,充分外化全能复合型人才作用,让其引领农民群体主体意识发挥。

  (二)加强乡镇基础设施建设进程

  乡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有水利工程、道路、桥梁等。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是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上个世纪80年代乡村税费改革中,饱受争议的“义务工、积累工”问题逐步取消,而以“一事一议”的筹劳制代之,从而某种程度上引发了农村公益事业发展的隐忧。加之中青年外出务工唯余妇幼留守的农村基层凋敝现状,乡镇基层农田水利设施更是无人照管,渐趋无能发挥其应有的旱涝保收的职能。大力发挥新生代农民的主力军作用,弘扬主人翁意识,逐步备构“民工出力,政府出资”的基层水利建设模式,在采取引黄灌溉、南水北调中线穿越河南的区位地理优势互补情势下,着力兴建小水窖、小水池、小泵站、小塘坝、小水渠等基层水利设施,适量采用地下水,增扩灌溉农田数量,同时大力普及节约水能的农业灌溉技术。中央、省、市、县、乡各级财政部门应预留水利设施专项基金,同时做好开源节流,扩宽融资渠道,逐年增加水利专项资金的投入,从而激励新生代农民参与基层水利设施建设的激情,各级政府相关水利主管部门明确各自的职能,明晰基础水利设施的责权利关系,依据水利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保障基层农田水利设施正常运转,以便发挥其在农村生产、生活中所具有的不可替代作用。

  (三)珍惜农田、水系为主的生态环境,力促人与自然的和谐

  农田、水系为主的生态环境是三农问题得以根本解决的自然条件和坚实保证。构建河南省经济区的内核,主旨是研商出一条农业发展、粮食富足、生态和谐、环境优雅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协调的科学化发展路径。中原地区自古以来即为吾国的自然粮仓,盛产小麦、芝麻、棉花、油料、玉米等农作物,尤其是中原农产区的粮食产量实现历史性的“十连增”,主要归功于农田、水系为主的生态环境的保护,人与自然谐调的新型有机农业发展路径。人类是生态环境中的自然人,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并且认可农田、水系等资源的有限性基础上获得的。无节制的占用农田,过度利用水系必然会破坏生态环境,受到大自然的惩罚。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也称《地球宪章》)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前者是关于环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宣言,该《宣言》提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二十七条基本原则;后者则是在全球、区域和各国范围内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4]表明经过此次大会,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谐和成为举世人类的一致共识。新生代农民是实现生态有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充分显化其主观性,同滥用农田、污染水系的破坏行止斗争到底,坚决维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四)力促新生代农民有识之士归乡创业

  往昔我国的城镇化在某种意义上仅是城镇数量的增多,是在农田面积减少基础上的城镇化,尚未实现人口集中于城镇。农业投入产出的比例失衡、城乡收入差距的悬殊致使新生代的农民不再留恋故土而潮水般的涌向沿海经济发达区域,由是农村出现劳动力匮乏,带领农民群体发家致富的全能型、复合型人才更是短缺到无以复加的程度,现代化农业机械、新兴农业技术得不到大力推广。致力于现状的改变,当务之急是力促新生代农民有识之士归乡创业,他们往往具有较高的现代化科技素养。吸引人才归乡,各级政府部门理应给予其归乡创业上的政策扶持力度,在税费、贷款、项目审批、待遇方面赋予种种优惠,形成新生代农民归乡创业的高潮。人都有故土情结,他们必定欣然愿意致力改变故土的落后面貌。归乡之时,新生代农民的有识之士往往具有资金、技术、管理经验上的先天优势,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构的宏大事业中,生态农业的发展之路有了新生代农民精英的加盟,可持续发展必将一路坦途。

  二、注重基层精神文明建设,敦促农民群体适应城镇化

  取法于韩国新村运动、我国以往农村建设之实践,中原区域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尤要注重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使得谋划中的城乡协同发展蓝图演化为现实中改变故土贫困面貌、提升农民群体素养的动力。韩国新村运动指引其国民积极投身美好家乡建设热潮的三大精神为“勤勉、自助、协同”,我国上个世纪60年代的“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宝贵精神,时至今夕,依然在华西村、小岗村、大寨村、韩村河村、九星村、南街村、福保村、花园村、滕头村、进顺村的乡村城镇化进程中起着重要功用,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构精神动力泉源。归纳耳熟能详全国十大名村南街村成功发展的实践经验,南街村人认为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理想为指针,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长期坚持“‘村为基础’的集体所有制形式,缩小了公社时期的‘三级所有’,扩大了‘队为基础’,变人民公社的‘一人二公’的‘公有’为村集体‘共有’,使所有权落到了实处。这种规模适度、界限明晰的基层社会单元,有利于村社区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也有利于调动社区成员的积极性,形成社区凝聚力”,[5]创立了集体经济实体即南街村集团,下属28个企业,产业涉及食品、饮料、酒类、印刷、包装、医药、工艺品雕刻、旅游等;到2010年,南街村资产已经积累到30亿,实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双重发展。农民群体中的新生代农民,其肩负改变乡村贫困落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使命。故需学习新农村建设所需的新科技,注重自身思想政治教育,树立全局意识、主体意识,力促群体适应城镇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城镇化,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区域空间位置的置换及其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内核元素是新生代农民群体于城镇化适应程度。欲使新生代农民成为真正意义的城镇居民,既要将实现户口上的更易,亦要自人口、制度、经济、地理、社会诸多方面有所进展。建树城镇人文精神,提升新生代农民群体素养,促其融入城镇化进程升级产业结构莫可规避,基层农业亦需加快产业化进程,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此为颠扑不破的至理名言。新生代农民群体的城镇化,法治化建设不可缺席,确保农民群体的权益不受无端戕害。首要是力保新生代农民群体进城务工而其乡村的土地权益得以保留,其融汇城镇化之后,基层闲置土地方可流转,加快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前行步伐。新生代农民融入城镇,基本生活条件为先期,后期关键之处在于政府职能部门务必对新增新生代农民予以再就业、户籍、住房、医保、社保等方面的政策惠顾。2012年,“新型城镇化”理念首现于12月15日至16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会上提出“要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此论受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大力支持。2009年,广东中山市率先在全国实行流动人员的“积分排名入户”政策,以2012年7月为限,共计33.8万外来新生代农民工得以融入此城,较之全广东3600多万的流动人口,[6]无异于杯水车薪。新生代农民唯有培育自身知识素养,提升文化层次,创造融入城镇的客观条件。

  三、集聚民间资本融汇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中

  民间资本诚然有极强的投机性,然而加以规范引导,在法律法规的允许的空间内合理监管,鼓励、支持其融汇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去,成为支援基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基层政府应对民间资本融入乡村经济发展,首先应实现自身职能的相应转变,为其准入搭建平台,同时简化项目审批手续,降低各种相应的管理费用,提供其所需的法律法规支持,树立民间资本融汇基层经济建设的样板,加大宣传力度,引起社会各方的共同关注。其次,规范民间资本的投入方向,引导其融资于前景好、风险低、科技含量高的新型农业项目,如民间小额贷款机构、民间物流、社会保险、农家旅游观光等。再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组织新生代农民的有识之士去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区域考察新兴高新技术产业、有机生态农业项目,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模式,鼓励沿海相关企业向本地投资建厂,实现经济互惠、利益双赢大好局面的拓展。最后,新生代农民掌握一定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应将之吸纳入基层管理队伍中,发挥其在基层经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鼓励他们兴建新兴的产业项目,解决农村闲置人员的再就业困局。

  四、彰显新生代农民于乡村产业发展之主体效用

  城乡一体化的前奏是实现基层农业的产业化。时任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卢展工同志对城乡一体化的描述尤为精辟,即“城乡统筹,城乡一体”的乡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后的新农村是新生代农民的家园,他们最期盼什么,农民最有发言权。因此,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发挥其主体作用,引导他们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乡村产业化。同时要尊重新生代农民的意愿,防止形式主义,在规划和建设上量力而行,不增加农民的负担。如果忽视这一点,就可能导致在乡村产业化进程中投入大量资金,付出巨大努力,却没有实现预期的目的,甚至引起他们的抵触。

  第一,激发新生代农民的积极性,投身于乡村社区产业结构的调整。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改变河南省”三农”问题的困境,必须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市场化化、现代化的乡村产业。发展现代乡村产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传统产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传统产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传统产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传统产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传统产业,提高农村产业市场化、科技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传统产业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传统产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建设现代乡村产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产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产业增长方式、促进传统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要发展现代产业除了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更重要的是结合各地农村实际情况,根据新生代农民实际需要出发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农村内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地发展现代农业。只有新生代农民主动参与的欲望和热情,才能为形成有序的乡村组织提供前提条件,从而有机地整合各种力量和资源开展传统社区产业结构予以调整。

  第二,乡村产业现代化离不开新生代农民的技能和素养。

  新生代农民勇于开拓创新、善于经营管理,具有良好的社会心态、法制意识以及民主参与意识。结合我国其实际情况而言,新生代农民应具备以下特征:其一,知识化,据专家估测,未来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将不低于12年;其二,能力化,有基本的科学素养和科技应用能力,有生存技能,就业适应性强,具备农业和非农职业转换能力;其三,组织化,善于运用各种农民合作组织指导产、供、销;其四,创新性,思想活跃,乐于接受变革,有开拓创业精神;其五,富裕化,人均年纯收人不低于1万元,用于文化、教育、娱乐等人力资本投资比重较高;其六,人性化,以人为本,诚实守信,尊重他人。[7] 恰因新生代农民文化素质相对较高,在地方政府的引导以及村“两委”的带领下,率先根据乡村的特点因地制宜地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产业,走出了一条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富有村庄特色的社区发展道路。在围绕现代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唯有重视和有效利用新生代农民的综合素质和劳动技能,方能为村庄的社区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内在发展动力。

  第三,实现新生代农民主体性发挥,主动参与到乡村产业化发展当中。

  在乡村产业发展中,新生代农民始终是基层产业发展的主体,在乡村产业发展中,新生代农民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农民在基层产业发展中的自觉能动性,包括自主性、自为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等方面,也就是说在农村产业发展中农民为了满足自己及家人的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会主动自觉地根据当地农业生产的特点和规律,充分利用和有机整合农村资源,开展创造性的生产实践,不断地满足自身的利益需要。在农村产业发展中,新生代农民既是创造主体,也是价值主体,是创造主体与价值主体的统一,即在农村产业发展中,为了更好地满足自身的主体性利益需要,新生代农民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自觉能动性,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通过辛勤劳动不断地创造财富,新生代农民应该是乡村产业发展成果的创造主体;同时在农村产业发展中农民应该可以公平公正地分享自身劳动所创造的财富,使自身的主体利益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成为农村产业发展的价值主体,只有这样,农民才会有从事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农村产业发展的实践中去。在农村产业发展中,只有让新生代农民既能成为创造财富的主体,又能与其他社会主体一样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促进创造主体与价值主体内在地统一于乡村产业发展的实践中,新生代农民的主体作用在农村产业发展中才能真正全面地发挥,从而促使乡村产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陶承业、孙占详、孙贵荒.辽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研究[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94.

  [2] 朱启臻、鲁可荣、高春风.农村社区发展动力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153.

  [3] 王勇辉.农村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的国际比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211.

  [4] 王权典.环境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37-38.

  [5] 刘倩.市场因素下的“共产主义小区”[J].社会学研究,1997(5):64.

  [6] 王星.如何真正实现人的城镇化?[Z].文汇报,2013-07-09.

  [7] 路艳娇.论农村现代化与现代农民素质能力建设[J].中国农业教育,2005,(1):13-14.

  [*]作者简介:李虎(1961-),男,洛阳师范学院教授,从事农村经济与比较研究。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