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提供普刊和期刊职称论文业务;提供EI会议国际英文普刊业务;提供个人出书业务、主编、副主编、参编,独著;欢迎各位客户加微信、qq 在线咨询。

联系方式:QQ:916148(微信同号);

计算机论文:新建本科院校外语智能一体化平台的建设

来源:未知 2020-07-29 15:47

摘要:

   新建本科院校面临应用转型,搭建外语智能一体化平台是一个重要举措。外语专业应借机拓展专业内涵,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更好地培养具有扎实功底、良好素质的应用型外语人才。站

  计算机论文:新建本科院校外语智能一体化平台的建设

   [摘要] 新建本科院校面临应用转型,搭建外语智能一体化平台是一个重要举措。外语专业应借机拓展专业内涵,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更好地培养具有扎实功底、良好素质的应用型外语人才。站在学科发展的角度上,从外语智能一体化平台的指导思想、建设原则、预期成效几个方面提出建设构想:以对内提高师生文化素质、对外服务地方社会为指导思想,在建设中以人为本,教研并重,突出自主,促成共识,使平台更好地服务教学、科研和地方社会。

  [关键词] 外语平台;智能化;外语专业发展;新建本科院校;应用转型

  [中图分类号] G648.4  [文献标识码] A

  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变革,教育领域也毫不例外。计算机的三大关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数字化技术、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计算机在外语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可能性提供了条件。[1]目前,国内很多新建本科院校都在加大投入,把搭建外语智能一体化平台列为工作重点,即在原有外语智能平台的基础上扩大规模,使之适应全校公共英语教学、外语培训、外语实践与交流等多方面的需要,实现外语教学一体化。这个改革充分考虑了外语学科的实用性、前沿性和服务性,对外语专业的发展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以下,笔者根据新建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预期效果几个方面探讨外语智能一体化平台的建设,抛砖引玉,供相关人士思考。

  一、建设的指导思想

  外语智能平台“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设具有数字化共享教学资源的资源管理平台”,[2]它能把分散的资料、软件和设备等集中起来,统筹管理,辅助外语专业教学。一体化的建设任务一般会落实到外国语学院,相关领导应该以此为契机,考虑外语专业内涵的拓展,使平台为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复合型人才服务。

  [基金项目] 福建省教改项目“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与实践(JAS151335)”

  [作者简介] 王璇(1982-),女,辽宁辽阳人,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英语教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十六条中明确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可见外语教育首当其冲。外语作为语言文学类学科,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国际化视野一直是外语教育的终极目标。在新的历史时期下,我们更应该看到,外语专业的学生单过语言观是不够的,迫切需要提高的还有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近三十年来的外语专业教学一直把听、说、读、写这四个技能作为外语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像英语精读课、听力等课程一直贯穿大学四年,而文化知识类课程如西方文化、英美文学、英汉语言对比、国际礼仪等课程等作为选修课放到大三、大四,学生消化理解的时间不够,往往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被动学习、填鸭式记忆,达不到应有的学习效果。此外,外语专业的学生普遍把目光锁定国外,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这样在中外交流中就处于劣势,在和外国人的交往过程中不能充分展现本民族的特色和风采。现在有一些院校做出了改变,增设了中国文化、中国文明史等课程,但也都作为高年级的选修课,似乎可有可无。之所以产生这种状况一方面是受学分、课时数所限,而相应教师的配备和资料的筛选是又一难题。鉴于目前专业课程体系文化类课程的不足,外语智能一体化平台的建设应把人文知识作为一个模块列为建设的重点,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对多媒体资源的调度作用,拓展外语专业学生的文化内涵。

  高校外语学科的服务功能直接关系到学科自身的实践检验和发展资源拓展。[3] 地方本科院校外语智能一体化平台建设的另一个重点在于成为外语服务平台,提高教师、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经验,这对正在转型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尤为重要。随着国家十三五计划的推出,地方性本科院校不断向应用性转型,彰显专业性、提升专业实践能力是学科改革的当务之急。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一般是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文化建设服务。以笔者所在的龙岩学院外国语学院为例,我们的定位即是“立足龙岩、服务海西、面向基层、紧贴行业,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我院的三个专业方向英语教育、英语翻译和商务英语都是紧贴这个办学定位的。但是,在专业课的学习上,教师的授课重点是理论的理解和技巧的传授,课堂上学生的操练机会并不多,很多老师也是缺乏实际经验,只能照本宣科,而像英语翻译、商务英语这样的实践性课程只有靠大量的实战才能有所提高、有所造诣。因此,平台应成为实习实训的园地,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地方的各行各业形成互惠互助的关系:地方院校要广泛建立社会联系,寻找产学研合作伙伴,通过平台不断为外语专业师生输送新鲜的实践素材,与此同时,教师、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为这些合作伙伴解决实际的问题,在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时,更好地服务于地方。

  二、建设的基本原则

  平台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各部门的协调和配合。为了更好地促进共识,达成建设目标,笔者站在一线教师的角度上提出以下几点原则:

  (一)以人为本,模块清晰,操作便捷。

  任何设施的建设都是为人服务的,因此,在平台的建设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平台要兼顾学生,教师,管理者的使用需求,设计出清晰、合理的操作界面,以便于各项活动的开展。例如,网上教学系统就应包含学生注册、课件发布和下载、题库管理、在线考试、成绩管理、在线交流等模块,每个模块下面还应包含若干子模块,如题库管理就应有增题、删题、改题、查询等功能。把每一项做细落到实处,操作简单,易懂易学,才能得到师生的普遍拥护,把平台的功能全面施展起来。

  (二)资源充沛,分门别类,教研并重。

  外语不仅是一门技术性学科,更是知识性学科,要学好语言,读懂文字,自如运用,需要长时间的操练和积累。考虑到外语学科的这种特性,资源库的内容越丰富、越充实越好。对学生而言,资源库是他们预习复习、开拓视野、练习技能的平台:课程库收入大量的教材、参考用书;试题库要拥有庞大的试题资源,包括大学英语四六级、专业英语四八级、日语一二级、BEC、高翻、雅思等,方便学生不同阶段的不同需要,供其考前测试和训练;多媒体资源库存储大量外语视频、音频、电子书等,学生可在课余选择有兴趣的观看,有助于加深语感,熟悉文化艺术,提高其综合素质。而对于老师,上面提到的这些资源都可以作为教学的素材。建议按专业课程分类,或按照听、说、读、写几个技能分类,方便师生快速查找。此外,资源库的设立还应考虑到师生的科研要求,这是和学校的整体发展目标一致的。有选择地购买一些外语期刊、论文、电子书数据库,并建立本科毕业论文数据库,保障文献调研,促进师生科研工作良性地、稳定地发展。

  (三)突出自主,注重互动,优势互补。

  平台建立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教学、管理更加轻松、高效。因此,在平台的设计上,应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教学为导向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比重,将信息化理念与学生自主学习有效结合。上面资源库的建设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面,其优劣直接关系到利用者的学习效果。此外,师生互动模块的设置也是自主学习的关键。教师可以班级为单位开设学习板块,收缴作业,做出批复;学生可以在此提出疑问,互相交流讨论,等待老师的回复和解答;与此同时,老师也可以跟踪学生的动态,实时掌握学生自主学习的进度和内容等等。更进一步,还可以建立开放式的论坛,与兄弟院校、相关单位建立联系,这样学生可以得到更广阔的视野,老师可以得到同行的帮助,以问题为导向,使学习过程动态化、社会化,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意识。在自主学习方面,我们可以多学习其他院校的先进经验,比如中国人民大学法语专业在2007年引进了Tell me more在线学习系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反映对培养学习兴趣、纠正发音、扩大词汇量、了解目的语文化等发面均有很大的帮助。这种“博采众长型”的教学系统是未来多媒体教学的发展方向。[4]

  (四)跟踪维护,实时更新,与时俱进。

  好的智能平台、电教设备是跟精心的跟踪维护分不开的,再好的硬件没有相应的保护措施也会出问题,而一次小小的事故可能就会给学校造成损失,轻则影响教学,重则造成资源浪费。所以,在中心的建立之初,就应该把跟踪维护放到日程中来,派专人定期检查、保养,并根据发展的要求进行更新;在信息化平台建立维护模块,便于管理员根据学生、老师的情况作出变更,并时时推送信息、通知等,使中心建设与时俱进。

  三、建设的预期效果

  相比于传统外语教学,通过一体化、智能化平台所构建的外语教学新模式可以收到多方面的效益:

  (一)教学效益:

  好的外语智能一体化平台将营造一个汇聚畅通的教学环境,实现学生、老师、知识三方面的交流和互动。在这里,课程、课件、书籍、教务等教学元素互联互通,从课堂、到作业、测验、考试、管理一气呵成,节约了时间调度成本,避免了重复劳动。大量的知识节点处于活跃的状态,教师可以因材施教,设置微课、慕课,学生可以按图索骥,随时随地学习,资源得到充分的传播和利用,实现 “文化内容融合”“课内课外融合”“网上网下融合”以及“课堂内外融合”的教学理念。[5]

  (二)科研效益:

  平台可以提供大量的关于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和成绩的分析,为教学研究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同时,由于平台的信息融合作用,各科研要素将获得高效协调,营造出更宽阔的创新空间。

  (三)社会效益:

  平台建成后,除了提高外国语学院相关专业和全校大学外语的教学水平外,还可以成为和地方事业接轨的窗口,通过校企合作,满足各合作单位对外语事务的需求。同时,平台可以对地方中小学开放,促进地方教育,成为地方英语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基地。

  结语

  信息化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日益明显,而信息技术能否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关系着这场变革的具体成效。面对不少新建本科院校对外语智能化平台建设的迫切需要,笔者从学科发展的角度上提出应借此机会加深外语学科内涵,以对内提高师生文化素质、对外服务地方社会为总的指导思想,在平台建设中注重教学管理的细节,采用先进的技术和理念,以达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多方面效益的提升。外语智能一体化平台的建设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性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是促进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合作交流的有效途径,值得花大力气做好。

  [参考文献]

  [1] 许智坚. 多媒体外语教学: 理论与方法[M]. 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10: 27.

  [2] 冯海平. 网络化语言教学平台建设与大学英语实验教学体系构建[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12): 181.

  [3] 史耕山, 张尚莲. 论新时期高校外语学科的三大平台建设[J]. 中国大学教学,2014(1): 87.

  [4] 田园. 对多媒体教学体系化建设的思考与探讨——以中国人民大学法语专业培养模式为例[J]. 中国法语专业教学研究, 2013(00): 58-62.

  [5] 胡加圣, 靳琰. 教育技术与外语课程融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15(4): 118.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