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提供普刊和期刊职称论文业务;提供EI会议国际英文普刊业务;提供个人出书业务、主编、副主编、参编,独著;欢迎各位客户加微信、qq 在线咨询。

联系方式:QQ:916148(微信同号);

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宝库 > 建筑论文 > 施工技术 >

施工论文:高流动性钢纤维混凝土基本性能研究(二)

来源:未知 2020-12-14 11:18

摘要:

  (2)L型流动仪试验 由下图可知,采用A、B组配合比的混凝土H2/H10.9,而采用C、D、E则处于0.8至0.9之间。 (3)抗压强度试验 以3个试件测值的平均值作为该组试件的抗压强度值。计算精

(2)L型流动仪试验

  由下图可知,采用A、B组配合比的混凝土H2/H1≥0.9,而采用C、D、E则处于0.8至0.9之间。

  (3)抗压强度试验

  以3个试件测值的平均值作为该组试件的抗压强度值。计算精确至O.01 MPa。由下图可知,5组配合比的强度随砂率的增加而下降,但仍然呈现较高强度状态。

  3、自密实配合比试验

  原有C60自密实配合比中添加30、40、50kg/m³,即体积率1.2%的钢纤维并提高减水剂用量。做相应调整后的配合比见下表。

       表10 C60自密实钢纤维配合比

  3.1 试验结果

  (1)塌落扩展度

  由下图可见,a、b、c三组配合比中,a组扩展度最小。混凝土扩展度随钢纤维的掺量递减而增大。但是a组扩展度与J型环试验的差值最小仅为12mm。对于这种情况,可以理解为钢纤维分散系数所引起的球团效应。即细长纤维掺入拌合料中,搅拌时纤维很容易形成球团,影响其钢筋通过,而其分散率峰值出现在钢纤维体积率达到1.5%左右的阶段。

(2) L型流动度

  由下图可知,三组配合比混凝土的流动性与扩展度成正比,流动性随钢纤维掺量的递减而加大,但三组配合比均达到规范要求。流动性递减原因是钢纤维掺量增大,其纤维表面积也随之加大,导致混凝土内部的摩擦阻力增大,影响其流动性。本试验使用的钢纤维为波浪形,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钢纤维本身的表面积与粗糙度,故对流动性的影响也就更为明显。

  (3)抗压强度

  由下图可知,a、b、c三组试件的抗压强度几乎持平,并未因钢纤维掺量的多少而出现较大的变化。由此可见,钢纤维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取决于原有混凝土的机体,而钢纤维对其抗压强度的影响并不大。

  (4)配合比的确定

  钢混段使用钢纤维混凝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该段需承受较大的抗折应力。添加钢纤维后可提高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和抗拉极限变形能力,且一定程度上提高混凝土的受压变形能力。如此一来,局部受压的混凝土可承受更大的变形,反而对受压区的混凝土产生约束作用。本工程钢塔段设计压力值为1276KN。共有16个张拉孔,张拉孔直径38mm,相对应承压位置面积为445×280mm,钢纤维混凝土等级为C60,以掺入量为50kg/m³,体积率1.2%,钢纤维长径比为32.7计算。6)

  此处Al=445×280-16×(π/4)×382=106463.4 mm2

  Ab=3600×4000-16×(π/4)×382=14381863mm2

  β=

  =11.6

  Plu =βfcAl(1+αl×lf/df×ρf)=24495.5KN

  >fl=1276×16=20416KN

  Ab:局部受压计算底面积;

  Al:局部受压面积;

  β:局部受压提高系数;

  α1:钢纤维对局部受压强度增强系数,取0.34。7)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混凝土中添加的钢纤维体积率为50kg/m³符合要求。当钢纤维掺量为40kg/m³、30kg/m³时其局部受压要求则不满足。综合考虑钢纤维混凝土的流动性、抗压强度、预应力张拉、经济性等因素,决定选择A组配合比。

  4、模拟浇筑

  综合5组试块试验结果及现场施工条件,为了验证其浇筑效果,制作了1:10的钢混段模型,进行浇筑试验。

 

  在本次试验中发现,由于自密实泵送速度较快,会夹带大量空气进入试模混凝土内部,在混凝土内部形成气泡。故为避免脱模后出现蜂窝麻面空洞现象,必须适当的振捣使气泡溢出,保证密实性。

  结论

  通过本轮试验,在相同水灰比条件下,混凝土42%、43%已经处于砂率设定的峰值,在超过这个范围后,无论是流动性还是抗压强度均呈下降趋势,砂率45%时已超出SF2的范围要求降为SF1等级,故不适合添加钢纤维。另外,至少对与自密实钢纤维混凝土而言,以自密实混凝土为基础,加入钢纤维后进行微调的方法被证明是可行的。

  自密实钢纤维混凝土的强度取决于基体混凝土的配合比。为了保证其良好的流动性,在基体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时必须考虑到钢纤维自身的分散率,必须掌握钢纤维掺量与分散率峰值的关系。提高原混凝土的流动性等级及SF值,从而保证添加钢纤维之后混凝土的和易性。

  对钢纤维的掺量还应根据结构施工具体要求进行比较分析,掺量过多会明显降低混凝土的流动性,掺量过少则不满足施工要求。另外,对于基体混凝土配合比的调整也有其必要性,微调标准并非定值,必须通过大量的试验进行确定。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