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提供普刊和期刊职称论文业务;提供EI会议国际英文普刊业务;提供个人出书业务、主编、副主编、参编,独著;欢迎各位客户加微信、qq 在线咨询。

联系方式:QQ:916148(微信同号);

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宝库 > 文科综合 > 艺术文学 >

艺术论文:舞蹈编创中的“选材”和“立意”

来源:未知 2020-10-28 11:56

摘要:

   舞蹈编创的本质就是体现编导精神世界,而在编舞的四大工序“选材”“立意”“结构”“编舞”中,“选材”和“立意”是编导着手编创前的构思活动,是编导精神世界的直接体现

   艺术论文:舞蹈编创中的“选材”和“立意”

  前言

  舞蹈编创的本质就是体现编导精神世界,而在编舞的四大工序“选材”“立意”“结构”“编舞”中,“选材”和“立意”是编导着手编创前的构思活动,是编导精神世界的直接体现。 “结构“和”编舞“是体现构思活动的实践活动,也是表现编导精神世界的方式。所以“选材”和“立意”是舞蹈作品质量的先决。

  又因为选材“和”立意“是编导精神世界直接体现,标榜着编导编创思维的独特性,这种思维上的独特性不可以复制,也不可能复制。而体现这种思维的“结构”和“编舞”可找到可学习和复制的技术。所以“选材”和“立意”决定了舞蹈作品高度的可能。

  所有艺术作品的产生都离不开“选材”和“立意”的思考过程,所有的艺术批评也离不开“选材”和“立意”的探讨。我们可以发现,所有经典的作品,不论通过哪种艺术门类、哪种方式去体现,都会因其所表现出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境界的独特和价值而得以广泛流传。

  从舞蹈编导的教学上来看,大部分编导课程都是从技术开始入手,直接讲述作品体现的操作,而缺失了强调关于“选材”和“立意”之关键和重要的教授。“市场舞蹈”千篇一律的现象,可能就是在编导教学中教学内容缺失而导致的部分原因。

  所以我又回到了开始的话题: 探讨舞蹈作品的“选材”和“立意”。

  “选材”,选择作品所需的材料。“立意”是指作品所要表达的观点,它是编导通过“选材” 进而进入“结构”“编舞”达到能够体现编导精神世界的最终目的。

  “选材”可分为“选自己的材”和“选他人的选材”。“选自己的材”指选择编导自身的生活,“选他人的材”指选择他人的作品。材有两种属性,一种是事件本身的客观现实,另一种是叙述之人对该事件的看法。例如曹禺的著作《雷雨》,便是透过故事而体现了曹禺先生对当时社会的看法。

  “选材”的两种分类和“材”中包含这他人之观点这一属性,对应着“立意”需要运用“忠于”和“造反”两种方式。“选自己的材“因来源于编导自身生活,其中包含编导自己的观点,此时“材”“意”一致,在“立意”时要忠于自己的内心、直抒题意。相反,“选他人的材”时,因材来源于他人的作品,包含着他人的观点,“立”意时必须要“造反”。“造反”的方式就是通过借用他人的材来“造反”他人的观点,也叫“存材去意,借题发挥”。例如舞剧《雷和雨》便是借用了文学作品《雷雨》中的故事特别是故事中人物的关系,以繁漪为主视角讲诉女人无论在哪个阶段都希望自己永远充满魅力的愿望。

  而今天的舞蹈作品出现了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不见立意”。这种现象在“选别人的材”类作品中特别明显,难道这些作品真的没有“立意”吗?排除作品在编创上的问题,无论编导是否有意识地“立意”,任何作品中都包含了“立意”,但是立意也分为隐性和显性。“选他人的材”时,若其“立意”重复了他人或早已是老生常谈的“立意”时,则因失去了观念上的价值而成为隐性立意。相反当作品的“立意”和他人截然不同时,“立意”就会变得清馨、有个性,让人耳目一新。而“选自己的材”类作品,“不见立意”往往是因为选材不当而导致“立意”不清晰成为“隐性立意”。

  一般来说,我们更倾向于作品立意不但清晰,而且新颖,但难道“立意”出新的“立意”才好么?过去好的作品,再次给予重新的创作复述不可以么?

  从艺术活动的起源上说。从人类具有想象思维时便开始了艺术活动,这要比语言的形成早三千年。因此,艺术创作的目的就是创作者借助于种种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意识。每个人都是唯一和独特的,在这样一个言论自由的时代,当创作者在表达自己意识的时候,更应是独特的。“选材”时使用他人的蓝本,必然包含了前作者的意识,创作者借助别人的观点来表达自己的意识时,才有可能产生新的社会价值,才可能影响他人。

  换个角度说,个人是表达意识的最小单位,编导只可能从表面上重复他人的话。例如尽管舞剧《红色娘子军》得到了观众的认可,李承祥编创的《红色娘子军》只可能是他心中的“红色娘子军”。既然我只能代表我自己,不可能成为他人,我不如为舞台、为社会发出自己的声音、贡献自己的价值。

  从编创操作上说,重复的目的不是为了重复,而是要通过次重复产生内容上的递增或者变化。复述也是一样,如果为了复述而复述,带来的只有审美疲劳,那复述还有什么价值呢?所以创作者只有在鲜明表达自己意识的前提下,其作品才可能有价值。

  那么什么样的“立意”具有价值?编导怎样才会获得这样的“立意”呢?

  我以为具有价值的“立意”共有三种,一种是来自于对社会现象的思考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一种是超越时间、空间、舞种的,具有普世价值的,还有一种是少有人说的。“立意”的不同,从本质上说是人的世界观与文化水平和修养高低的不同和差异所在。所以作为能够提出有价值“立意”的编导,必须是一个在人云亦云世界里,能够独立思考而发现社会的问题的人,之后才有可能说出对一些社会现象具有深度的话,在作品中才有可能有所独特的视角和“立意”。

  总之,“选材”无好坏之分,而“立意”有高低之见。太阳底下无新事,通过“立意”的借题发挥,或者直抒发题意,即使所选“材“中包含腐朽的观点,也可以化腐朽为新生而成为积极向上的题材,“立意”更是作品品质的基础保障。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