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提供普刊和核心期刊职称论文业务;提供实用新型专利、发明专利业务;提供个人出书业务、主编、副主编、参编挂名,独著;提供国家级课题一条龙服务,课题上知网,欢迎各位客户加微信、qq 在线咨询。

联系方式:QQ:1281888234(微信同号);

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宝库 > 文科综合 > 艺术文学 >

金壶墨汁,任重道远:宣笔制作工艺历史及现状分析

来源:未知 2020-10-30 13:36

摘要:

  全球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大特征,国人可以接触到各式各样外来的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等等,逐渐开始忽视潜藏在身边的中华传统文化,而保存至今的传统工艺更是凤毛麟角。宣

  金壶墨汁,任重道远:宣笔制作工艺历史及现状分析

  全球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大特征,国人可以接触到各式各样外来的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等等,逐渐开始忽视潜藏在身边的中华传统文化,而保存至今的传统工艺更是凤毛麟角。宣笔就是其中的代表。

  一、宣笔志

  宣笔的制作工艺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它经历过“甲天下”、“遍天下”的盛世,也经历过几近灭亡的低谷。在朝代更迭之中,它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成为中国为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粒硕果。

  (一)蒙恬造笔

  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人类就开始生产和使用毛笔。据专家们研究,新石器时代彩陶上的花纹图案、殷商时期的陶器和甲骨文都有毛笔的痕迹。春秋战国时期,毛笔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名称,如“笔”、“聿”、“拂”等。直到秦朝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的规定,“笔”这个词才统一起来。

  蒙恬是宣笔的鼻祖。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蒙恬军拔中山之毫,始皇封之管城,世遂有名。”晋代崔豹撰写的《古今注》中叙述笔的发展,说:“古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秦蒙恬始以兔毫竹管为笔。”明代徐炬明《事物原始》也有记载:“蒙恬以竹为管,以兔毛为毫”。

  唐朝韩愈所著的《毛颖传》中的记载更加详细:“秦始皇时,蒙将军恬南伐楚,次中山,将大猎以惧楚。召左右庶长与军尉,以《连山》筮之,得天与人文之兆。筮者贺曰:‘今日之获,不角不牙,衣褐之徒,缺口而长须,八窍而趺居,独取其髦,简牍是资。天下其同书,秦其遂兼诸侯乎!’遂猎,围毛氏之族,拔其豪,载颖而归,献俘於章台宫,聚其族而加束缚焉。秦皇帝使恬赐之汤沐,而封诸管城,号曰管城子,日见亲宠任事。”而据《中国古代地名大辞典》可知,《毛颖传》中的“中山”,指的就是安徽省宣城地区。[1]唐代陆龟蒙在《管城侯传》中写道:“毛元锐,字文锋,宣城人。其族有窜于江南者,居于宣城溧阳山中,宗族豪甚。”这进一步证明毛颖所在的“中山”,即是安徽宣城。

  由此可以看出,蒙恬南下时经过中山,发现中山的兔字毫毛尖而长,质地最好,于是他把竹管作为笔杆,把兔毛作为笔头,改进了原来的毛笔,创造了“宣笔”。

  (二)兼软硬之毫,精笔身之工

  汉朝的造纸术,促进了书法的兴起。在朝廷的倡导和推广,以及蔡邕、张芝等书法大家的影响下,宣笔的制笔技艺更进一步,做工更加讲究。汉朝制笔头的材料除了兔毫以外,还有羊毫、狼毫等,软硬结合,所谓“兼毫”。

  另外,笔身的装饰十分考究。乾隆四十三年,唐秉钧在《文房肆考图说》卷三《笔说》中说:“汉制笔,雕以黄金,饰以和璧,缀以隋珠,文以翡翠。管非文犀,必以象牙,极为华丽矣。”东汉蔡邕曾在《笔赋》中赞叹道:“惟其翰之所生,于季冬之狡免,性精亟以悍,体遄迅以骋步。削文竹以为管,加漆丝之缠束。形调抟以直端,染玄墨以定色。书乾坤之阴阳,赞三皇之洪勋,叙五帝之休德,扬荡荡之典文……上刚下柔,乾坤之正也。新故代谢,四时之次也。圆和正直,规矩之极也。玄首黄管,天地之色也。” “上刚下柔”、“圆和正直”、“玄首黄管”,这说明,宣笔制作在选用原料的质地、形制和颜色搭配上均形成了固定的审美趣味。这种审美趣味背后所呈现出的是古人对天地、自然和四时之道的体认和对传统的人格理想和人生境界追求。

  魏晋时期,宣笔的生产制作基本上继承了汉风。这时宣笔的原料愈加多样化,根据应用范围的需要,逐步拓展到鹿毛、鼠须、胎发乃至荆、荻、竹丝等植物纤维。出自唐代冯承素的《兰亭序》神龙本是最能体现“天下第一行书”原貌的摹本,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遒媚飘逸,字字精妙。相传,这神龙本就是由鼠须笔写就。

  人们不仅在制作毛笔的时候追求用料考究、形式美观,还把这种精致、艳丽的毛笔当作饰物佩戴。官员们把笔插在冠上,以便在朝廷奏事、议政时随时取用,这一习俗一直延续到魏晋时期,成为朝廷规定的服饰制度。“簪笔”的功能性也从“书写”演变成了“身份标识”,成为高级文官的象征。

  (三)唐宋宣笔名满天下

  唐代是宣笔发展的鼎盛时期,宣州成为全国制笔中心。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唐律把宣笔列作“贡品”,并规定“岁贡青毫六两,紫毫二两”。欧阳修《新唐书》记载:“光启三年复以上元、句容、溧水、溧阳四县置。土贡:笔,甘棠。”唐代时,丽水和溧阳属于宣州。此外,江宁府土贡毛笔五百管,可见宣笔在当时全国制笔业地位非凡。[2]诗人耿湋在亲试宣笔后,欣然写了《咏宣州笔》,盛赞道:“落纸惊风起,摇空邑露浓,舟奇与纪事,舍此复何从!”

  唐代陈氏制作的宣笔,深受名家喜爱。宋代邵博的《闻见后录》中载:“宣州陈氏,家传右军《求笔贴》,后世盖以作笔名家,柳公权求笔,但遗以二枝,曰公权能书,当继来索,不必却之,遂多易以常笔,曰前者右军笔,公权固不能用也。”王右军和柳公权都曾向陈氏求笔,这一方面体现了当时陈氏宣笔深受书法家的喜爱,另一方面也说明宣笔制作技艺在书画家使用要求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和提高。[3]

  宋代宣笔制作技艺日臻完善,此时的宣笔具有劲则刚健有力,润则运用适意,长锋多含墨,锐锋尖齐等四大特色。宋代笔工巧匠辈出,如宣州的诸葛高、诸葛渐、诸葛元;歙州的吕道人;黟州的吕大渊,张迁;新安江的汪伯立等。其中,以宣城诸葛氏最为著名。

  诸葛家制笔做工细腻、细致,质量上佳。梅圣俞曾题诗称赞道:“笔工诸葛高,海内称第一。”苏东坡应试时用宣州笔,经“终试不败”,就将宣笔当成珍宝。他生平每次拿使用诸葛笔写字题诗都宛转可意,认为除了宣城,在岭南和“都下”都没有一支满意的笔。大书法家黄庭坚在接受反人赠笔之后,拍案叫绝,欣然写下《谢送宣城笔》,并对诸葛高的的制笔技艺赞叹道:“宣城诸葛高三副笔,锋虽尽而心故圆。此为有轮扁斫轮之妙。”宣笔当时在全国的声誉与地位可见一斑。

  由于自然、地理、人文等条件的结合,宣笔名扬四海,被誉为珍品,被竞相购买,无愧为唐宋时期毛笔界的顶梁柱。紫毫笔常被视为进贡贵族和上层社会的贡品,或是贵族与上层文人之间的礼物。

  (四)重获新生

  13世纪中叶以后,蒙元帝国对南宋的多次征战,天下大乱,朝廷难移于临安,也引发了笔都宣州的社会动荡。大批优秀笔工带着手艺,避乱来到湖州。自此,除了民间尚有少数人简短制作外,宣笔几乎销声匿迹,无人问津,濒临绝境。二十世纪初,科举制度被废除,钢笔被引进,国家所有制的毛笔产业都濒临灭绝。

  新中国成立后,清末制笔名匠凤宝生和弟子凤元龙邀集十几名制笔老艺人,组建了湛岭毛笔厂,宣笔的生产开始逐渐复苏,规模不断扩大。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党和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多方聘请笔工老艺人,成立了泾县宣笔厂,使宣笔重新复苏。2003年,泾县宣笔厂改制,“安徽省泾县三兔宣笔有限公司”成立,成为宣笔技艺的主要传承单位之一;张苏笔庄位于宣州区溪口镇,是另一家具有代表性的继承单位。[4]2008年,“宣笔制作工艺”被文化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刘海粟、赖少其、陈大羽、武中奇、林散之等大师均亲临企业登门求笔,参与宣笔新品的研制。宣笔目前品种已超过400种,如著名艺术家设计的“鹤颈”、“莲蓬斗笔”、“古法胎毫”等。林散之非常欣赏“长颈鹿”笔,他曾写诗称颂道:“人人都爱湖州笔,岂料泾城笔亦住。秋水入池花入座,斜笺小草兴无加。新制几支初试手,尖圆齐健足堪夸。谁谓令人不如古,蒙恬自是后生家。” [5]目前,宣笔不仅畅销国内各省、市,还远销日本、东南亚、欧美各国,深受中、外使用者和书画家们的好评。

  二、宣笔制作工艺

  宣笔柔韧相宜,笔匀基固,书写流畅,既能蓄墨又不肥滞,有“锋颖尖锐,丰硕圆润,修削整齐,劲健有力”的特点,用来书写作画,刚柔适中,挥洒自如。宣笔的优良特点,与其刻楮功巧的制作工艺密切相关。

  (一)制作笔头

  制作笔头要经过选料、配锋、脱脂、上盖毛、并片、挎绒、齐毫、切毫、做笔型、兼寸、整寸、漂寸、出寸、圆笔、上盘晾晒、扎笔等数十道流程,上百道工序。一个师傅制作笔头,从选料配料到扎笔为止,才算正式完成。

  宣笔制作,首选材料。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写下脍炙人口的《紫毫笔诗》:“江南石上有老兔,吃刘饮泉生紫毫,宣城工人采为笔,千万毛中拣一毫。”又云:“每岁宣城进笔时,紫毫之价如金贵。”因而可知,一支好宣笔对原材料的要求是极高的。现如今,宣笔笔头的选料已从过去的单一兔毛,发展到羊毛、石獾毛、黄鼠狼尾、鼠须等26种。选取兔毫,就要秋毫取健,冬毫取坚;选取狼毫,一般使用冬季所猎获的黄狼尾毛;选取羊毫,就选取山羊颈脖背部的羊毛。好的羊毫具有毛细、质净、锋嫩而长的特点,抚摸起来多几分清凉之感。

  配锋是为将锋的深度和长度差不多的毫毛选配在一起,因为笔头的吸墨量主要就是由笔锋决定,羊毫和狼毫都要进行配锋。

  脱脂则是将整理好的毛料取生石灰水等碱性溶液浸泡三分之二深度一至三天,去油脂、油垢、腥味。只有完成脱脂,毫毛才能吸墨。

  笔头分成两个部分,中部为笔柱,外部为盖毛。上盖毛一方面可以固定笔柱里毫毛较短的部分,另一方面可以增加笔头的含墨量。盖毛材料以猪鬃为主。

  并片是将配合好的毛料整理成朵或成片。

  挎绒是指用刀片反复梳理,把毫毛根部的绒毛挑出来,顺序上要先整理根部,再整理尖部。齐毫要求“齐足不老顶,齐毛要直不歪斜”,将毫毛由长到短理齐。笔有四德,尖圆齐健。这里的“齐”就是指笔头打开以后,最长的部分毫毛要在同一水平线上。完成齐毫之后,就根据毛本身的长度和客户的需要将毫毛切成长短呈梯形状。因为后期装套时要将笔头的一部分镶嵌在笔管里,所以在切毫时会多留大约1至1.5厘米的长度。

  兼寸是指切毫以后把长毫和短毫夹杂在一起。因为形成笔头的原因就是长短不一的毫毛经过组合,形成“圆锥形”、“子弹头形”的笔头。长毫的毛成为笔尖,短毫的则用来衬笔头的腰部。

  整寸是把无锋的羊毛去掉。兼寸之后,形成毫毛合并在一起的状况,形成一个个“小山头”。为了让笔画成型,就要把所有的毫毛均匀地分散开来。

  整完锋口之后开始漂寸,用石灰水浸润,让毫毛之间紧贴在一起。出寸是指把笔头里的石灰水挤干净。圆笔是为了让笔头大、小、尖、胖、满、平等均匀一致。

  扎笔需要蚕丝线和松香。蚕丝线没有韧性,所以不会热胀冷缩,不易变化。而松香熔点低,遇热立即熔化,蘸上笔头的尾部之后立刻断火,就会马上凝固。扎笔要求笔根整平,线扎紧,周围松香烧透,不松线。

  (二)制杆工艺

  宣笔制作的第二大块是制作笔杆。有普通的木杆和竹管,较高级的有玉管、瓷管、雕漆管等。具体的流程包括选杆、整杆、起绒、扎绒、焊接、抛光、磨口、打眼、镶嵌、配笔头等。

  选杆要根据制作的需求,一般选择一节竹子中间的部分。有些笔杆则是节越多越好看,比如紫竹、罗汉竹。

  然后进行整杆、起绒、扎绒,再接焊接和抛光,做到口平眼正,杆身圆直,式样统一,刨细美观。

  磨口要把笔杆口子磨齐、擦清,做到宽窄和深浅一致。打眼时要做到润边一致,套眼光滑,笔杆要套进深度适中,套后不打箍,不触尖。

  镶嵌时,要将挂头与杆、套装配平整、光滑,达到“套齐、杆齐、笔身齐”的标准。

  (三)修笔工艺

  俗话说:“三分水盆七分修。”修笔由焊笔头、洗笔、盘顶、熬胶、上胶、挤胶、挑盖毛、回胶、固胶、晾晒等流程,要求修笔工人眼锐手快,除毫利索。同时,修笔也是一道检验的过程。

  按品种规格焊笔,做到进出一致,“牢固不偏顶,笔头不沾漆”。洗笔要做到不变色,然后把笔毛的虚尖盘齐,保证笔头不开叉。

  完成盘顶后,进行熬胶和上胶,将毛笔在胶水里反复浸润,并用手挤掉笔头中多余的胶水。然后用修笔刀挑盖毛,让毫毛与毫毛牢牢黏在一起。这样修成型以后,再打开,毛就笔直朝向一个方向。它不仅保证了客户的使用质量,而且便于客户观察毫毛的质量。

  和挤胶不同,因为手指不同部位的力量不一样,要保证“圆”,回胶要用刀片反复挤压,保持每个部位受到的力度一致。

  回胶则要把胶润透到笔头里面,又要保持笔头形成“尖”的状态,就要去除掉一部分,保证里面胶保留的部分。最后进行固胶和晾晒。

  (四)刻字检验包装工艺

  刻字要求笔工拥有极好的文学修养和刀工技艺,还要熟练掌握不同书体,做到刻字端正,笔划清晰,字距恰当,排列整齐。一支品格精良的宣笔,应该笔头平顺,圆直平滑,盖毛匀称,笔锋整洁,笔杆亮光,装璜牢靠。宣笔的笔管装饰雕镂的样式多种式样,新颖别致,可谓精雕华饰。宣笔的包装是各式各样,每支笔管上均贴有商标,普通笔为十支一小包,三十支一中包,一百支为一大包。高档笔分为单支精盒装、三支精盒装和套盒装等多种款式,外型古朴典雅,秀丽别致。

  三、宣笔制作工艺的现状

  (一)优势与机遇

  第一,宣笔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影响力不断扩大。自秦朝蒙恬发明以来,宣笔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远长于中国四大名笔中的其它三元,并为历代书画家所喜爱。从汉朝的蔡邕、张芝,东晋的王右军,到唐朝的柳公权,北宋的黄庭坚,再到刘海粟、赖少其、陈大羽等近现代名家都对宣笔赞不绝口。建国后,宣笔多次获得省优、部优、出口免检等荣誉。近年来,宣城为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国际重大活动设计制作特色的宣笔,并多次参展,如第十四届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第十五届深圳文博会、第十四届北京文博会等,不断扩大了宣笔的影响力。

  第二,宣笔发展的区位优势显明。宣城是“中国文房四宝”之乡,泾县黄村被誉为“中国宣笔之乡”。宣纸是享誉中外的国之珍宝。宣纸和宣笔相互影响,互为依托,使得宣笔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得到巨大发展优势。在原材料上,优质的紫毫和羊毫都具有很强的地域性,都是是皖南山区特有的原材料。

  第三,相关法律政策为宣笔制作工艺提供了保护和支持。2011年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创立了完整的国家、生、市、县四级非遗保护名录系统。安徽省政府的《安徽省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和发展办法》,泾县政府的《泾县促进宣纸宣笔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反映出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宣笔保护的重视。

  (二)危机与挑战

  其一,传统书写方式的衰落使得人们对宣笔的使用大大削减。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现代书写方式的普及,使得宣笔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被电子产品和新型的书写用笔所替代。

  其二,制约宣笔发展另一大原因是原材料稀缺。一方面,宣城的制笔企业大都没有自己的原材料基地或稳定的原材料采购市场,需要向外地采购。一些制笔原料如黄鼠狼、香狸等稀有动物数量不断减少,价格持续增加。另一方面,国家倡导保护的野生动物,但制作宣笔所需要的毫毛要从上这些动物身上取得,两者存在着矛盾。对此,泾县三兔宣笔厂的伍森严曾尝试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期,利用塑料毛、化纤毛和玲珑毛等人造毛来代替野生动物的毫毛,但成品质量不佳,销售遭遇瓶颈。

  第三,宣笔制作工艺传承难度较大,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宣笔制作流程多,工序繁杂,且讲究协作,无法完成个体传承,因此笔工培养周期长较长。一个学徒学会笔头的制作流程至少需要三年时间,而相对简单的修笔环节,也需要至少一年的时间。加之,宣笔工人收入不高,工作环境比较一般,社会地位较低。因此大学或大专毕业的青年不愿在宣笔厂就业。以泾县三兔宣笔厂和张苏笔庄为例:泾县三兔宣笔厂接近90%的工人都在五十岁以上,而四十岁以下的工人几乎没有;张苏笔庄的工人只有15名,绝大多数都是张文年的至亲。

  第四,制作宣笔利润不高,营销面临矛盾。宣笔是微利产业。宣笔厂的业务一靠网店,二靠实体店。当前宣笔产业中,实体店占主要的份额。如果在网店上大量泾县批发销售,实体店的市场就会被挤压。而且网络批发势必压低价格,在利润不变的情况下,劳动成本和工人的工作量大幅提高,反而影响宣笔的质量。

  宣笔企业规模小且分布零散,缺乏市场竞争力。宣州和泾县一带大多数宣笔厂效益不高、规模不大,多数仍停留在小作坊生产阶段。宣笔产业链条延伸不长,和其他产业的交流合作不够密切,相关旅游纪念品、文创产品开发不多。

  四、宣笔制作需要工匠精神

  泾县三兔宣笔厂的大股东伍森严一直从事这个行业,从普通的笔工到厂长助理。原来的厂长肯定伍森严踏踏实实做事的为人,将笔厂交给了他。在它看来,宣笔厂若是以盈利为目标,是做不下去的。宣笔这样传统的工艺,最要紧的是将它传承下去,守着他。他说:“宣笔制作技艺需要传承,工匠精神更需传承。每个工匠都能把笔做好,做笔和做人一样,一支笔做好,你要用良心去做,什么材料、什么材质做什么样的笔,把良心放上去了,一支笔就做得更加好了。”

  张苏笔庄张文年15岁开始跟着父亲张苏学习制笔,从修笔到各个环节他都熟练掌握,这样的代代相传在他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儿子本已在特警岗位上班,被他劝回来学习制笔。只要条件允许,他都会去参全国各地举办的非遗展、旅游展、文博会等,找订单、找合作。他说这是宣笔传承人的社会责任、使命和担当。张文年以为,“工匠精神”便是要磨炼本身的道德,做到德艺双馨,脚踏实地地去传承,而不要一味地和他人攀比。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