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提供普刊和核心期刊职称论文业务;提供实用新型专利、发明专利业务;提供个人出书业务、主编、副主编、参编挂名,独著;提供国家级课题一条龙服务,课题上知网,欢迎各位客户加微信、qq 在线咨询。

联系方式:QQ:1281888234(微信同号);

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宝库 > 文学文化 >

浅析贵州省论文发表纳雍县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保护与传承

来源:未知 2020-05-21 23:29

摘要:

  贵州省是少数民族数量仅次于云南省的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千百年来,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造就了灿烂多元的贵州文化。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芦笙舞“滚山珠”就起源于

  浅析贵州省论文发表纳雍县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保护与传承

  摘要:贵州省是少数民族数量仅次于云南省的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千百年来,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造就了灿烂多元的贵州文化。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芦笙舞“滚山珠”就起源于贵州省纳雍县大山深处的苗族聚居地,具有悠久的历史。该舞蹈动作古朴、刚柔并济,将芦笙吹奏、杂技表演、舞蹈艺术融为一体,展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论文发表深受广大人民喜爱。虽然贵州政府一直很重视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扶植,然而随着社会现代化的深入发展和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贵州的传统民族文化依然受到很大的冲击。本文将在使读者了解到芦笙舞“滚山珠”的艺术特色的基础上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与实地考察法浅析目前贵州省纳雍县苗族芦笙舞“滚山珠”在保护与传承中所面临的问题,包括扶持经费层面、传承者与教育层面中所面临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以期能够为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保护与传承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

  一、绪论

  (一)芦笙舞“滚山珠”的研究背景

  芦笙舞起于贵州省纳雍县大山深处苗族聚居地,用苗语又称“祝嘎”,是苗族最具代表性的,最古老的一种舞蹈形式,是苗族青年以舞者吹“芦笙”同时以下肢(包括胯、膝、踝)的灵活舞动为主要特征的民间舞蹈艺术。楚国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在《招魂》篇中写有“竽琴狂会,搷鸣鼓些”。唐人樊绰的《蛮书》记载:蛮人“处子孀妇,出入不禁,少年子弟春夜游行闾巷,吹葫芦笙或木叶,声韵之中,皆寄情言,用以相呼应。”而《贵阳府志》中载:“花苗跳跃,孟春植冬青树于跳场,缀以鲜花,名曰‘花树’,男女皆艳服,吹笙踏歌绕村而舞,名曰‘跳花’。”《贵阳通志》记“归化苗”的芦笙舞的场面更为热烈:“两男对跳,四五女联背围之,满场凡数百围”,“芦笙沸天”。这些史料充分说明了苗族芦笙舞的悠久历史与普及水平。

  “滚山珠”原名“地龙滚荆”,论文发表相传其发源于苗族人民的大迁徙中。远古时期,在苗族人民迁徙的路途中,由于道路坎坷、荆棘遍野,路途异常艰难险阻。英勇的苗族青年为了给父老乡亲开辟一条通途,不惧荆棘用自己的身体滚出一条道路,使苗族相亲通过坦途顺利安家落户。后世为纪念这些英勇青年的功绩,就模仿他们用身躯滚倒荆棘的动作编成舞蹈,取名“地龙滚荆”。2006年,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瑰宝的贵州省纳雍县苗族芦笙舞“滚山珠”被列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也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和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纳雍县将旅游产业与民族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展示当地优秀的民族文化和自然风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使得芦笙舞“滚山珠”走进了社会公众的视野,成为我们逐渐熟知的一种文化。

  现在国内外对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研究极其匮乏,尤其是发表论文对在乡下最原始的舞蹈研究、少数民族地区的舞蹈传承与保护研究方面。因为滚山珠所在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且极少人去研究并发表这方面的书刊论文,则“滚山珠”依然保持原有的地方苗族特色,所以可以参考的文献不多,不得不多以亲自采风和亲自调查。

  (二)芦笙舞“滚山珠”的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一个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民族之林享誉千年,在于它独特瑰丽的文化,作为极少数几个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原生态民族民间舞蹈芦笙舞“滚山珠”,体现着苗族人民披荆斩棘、不畏险阻的精神,其孕育着苗族最深沉的道德品格,崇高的价值追求,是研究苗族文化的重要的实体史料。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继承与发展有利于我国多民族文化的共同繁荣。

  (2)现实意义:“滚山珠”作为一种融合了竞技艺术的舞蹈,还具有健身功能、娱乐功能。目前这种舞蹈在普及的过程中对关节、肌肉有可能造成损伤的动作已经被尽可能的避免和改进,并且保证了健身所具有的有氧锻炼的功效。这种舞蹈的传承以及普及化在缓解精神压力、调节人的情绪、促进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同时,在国家大力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需要中华文化繁荣昌盛的背景下,传承和发展优秀的民族文化是我们的当务之急。“滚山珠”舞蹈作为苗族文化的璀璨明珠,作为苗族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饱含着历史的沉淀与人文内涵,其传承与发展有利于我们向世界人民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

  (三)论文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知网、百度学术等网站查阅、收集关于国内芦笙舞“滚山珠”的相关资料并结合自己已掌握的相关知识,为研究贵州省纳雍县苗族芦笙舞“滚山珠”提供理论基础。

  (2)访谈法:通过与相关专家和专业课老师交流学习,了解更多芦笙舞“滚山珠”的知识,深入探讨其艺术特色及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并提出对应的解决措施。

  (3)实地考察法:深入“滚山珠”的发源与传承地进行实地考察,观看“滚山珠”表演并通过对“滚山珠”训练和表演的相关人员进行访问收集资料。

  二、芦笙舞“滚山珠”的舞蹈特色

  (一)芦笙舞“滚山珠”的表演特色

  苗族芦笙舞可分为三类:群众性芦笙舞,表演性芦笙舞与风俗性芦笙舞。其中以表演性芦笙舞内容最为丰富多彩,含有:“巧喝酒”、“蚯蚓滚沙”以及“滚山珠”、“芦笙拳”、“牛打架”和“斗鸡”等多种。而“滚山珠”芦笙舞在多种的芦笙舞表演中以其粗犷豪迈的风格、惊险高难度的动作和身后的文化内涵成为少数民族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将芦笙吹奏、舞蹈表演、杂技艺术融为一体的,体现了苗族青年亲密团结,不畏艰难险阻的宝贵品质。

  传统“滚山珠”一人和数人均可表演。不论舞蹈动作难度有多高,舞者必须口吹芦笙,曲音不断,笙与舞相配,协调进行,形成歌、舞、乐相结合的一种文化形态。舞蹈表演时用6支长约20厘米木制梭镖,镖头插入地下,围成一个直径约0.7米的圆圈,或用6只对顶的饭碗摆成圆圈代替镖头亦可,表演者必须手持芦笙一边吹奏,一边跳跃,围着梭镖或水碗翻滚,碗中水不能倾泻,这样的表演难度极大,异常惊险,表演形态也主要以再现艺术为主。后来芦笙舞“滚山珠”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不断完善,融合各种表演技巧。到1989年,芦笙舞"滚山珠"逐渐发展成为6至8人可以同时表演的舞蹈,其表演形态也有原来的再现艺术逐渐转变为以表演艺术为主。这种转变也使得该种传统文化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与发展。

  尼采说过,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作为传统民族舞蹈芦笙舞“滚山珠”与现代舞二者之间每一种舞蹈的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相对于传统舞蹈而言,现代舞更酷一些,将现代化的思想融入舞蹈,跳起来也更加流畅。现代舞不强调表现情节故事,不去刻意刻画塑造人物形象;现代舞更强调表现“自我”本能,表现直觉;展现纯动作表演,强调动作就是一切。而像芦笙舞“滚山竹”这种传统民族舞蹈,其起源就是为了褒奖英勇的民族英雄,其动作也是以模仿为主,虽然其现在的表演形式已逐渐由再现艺术转变为表演艺术,但我们仍需要了解其所包含的民族内涵,才能更好的对其保护与传承。但无论是传统的民族舞还是现代舞,舞都代表一种美,那种能够穿透人心的东西,带给我们灵魂以生命的悸动。

  (二)芦笙舞“滚山珠”的文化特色

  在苗族芦笙舞中“滚山珠”作为独树一帜的舞蹈,具有“古”、“土”、“活”、“难”、“高”的文化特点。

  “古”:芦笙舞“滚山珠”经过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文化沉淀,历史悠久。根据《苗族简史》的记载,苗族先民首领蚩尤在公元前2550年与黄帝作战战败后。苗族就开始了迁徙。由于历代战乱等因素,苗族先民进入黔西北地区的具体年代尚不能确切考证,但其历史悠久,居处年月十分久长却是无可辩驳的史实。这正是其“古”的特色的基本方面,具有了史诗的性质。

  (2)“土”:“土”这一特点是相较于现代舞而言的。芦笙舞生于民间、长于民间、传承于民间,其发源于经济发展落后、交通不便的纳雍县边远封闭的猪场民族乡,长期由苗族农民青年在劳作空暇时表演给父老乡亲观看,是一种文化自娱活动。其传承多采用师徒传授的方法,不论男女,只要愿意学习,一律免费传授。

  (3)“活”:“活”是指芦笙舞的表演形式和技艺灵活。表演形式上可以由一人表演,也可以由多人表演。年龄上下至七八岁的儿童上至三四十的青壮年只要技艺娴熟,都可参与表演。在表演技艺上融合了杂技技巧(如“三人立”、“双飞燕”等)与京剧演技(如各式空翻),在保持其自身本色的基础上不断提炼升华,更加多样多彩。

  (4)“难”:由于芦笙舞“滚山珠融合了多种杂技技巧与表演艺术,其动作难度大,需要极好的体力、耐力与平衡协调的能力。但该节目只有7分多钟的演出时间,节奏紧张,舞蹈编排难度就更大了。且某些舞蹈队伍中必须包含1-2名10岁左右的儿童,如果是正在上学的学生,其训练时间有限,难度可想而知。

  (5)“高”:传统舞蹈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具有高度的艺术品味,有着厚重的民族史的内涵,承载和传递着民族迁徙史上脉脉不绝的信息,饱含艺术情趣和不断发展完善的内驱力。

  三、芦笙舞“滚山珠”保护与传承所面临的问题

  (一)“滚山珠”舞蹈传承面临的经费问题。

  基本所有的文化传承都是以物质为载体,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芦笙舞“滚山珠”自然也有其物质性的一面,它需要通过物质来展现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内涵,通过物质载体为人们了解。我们看到的“滚山珠”舞蹈表演时华彩精美的服饰、高难惊的险动作以及所展现的丰姿瑰丽的民族内涵这些都是以物质为载体,由于“滚山珠”舞蹈融入了杂技技艺,所以其训练时需要大的场地,其舞蹈人员也需要相应的舞蹈服装、道具、生活经费等,经淘宝等的查阅,笔者发现即使最初级的手工芦笙其价格也在300元以上。虽然目前政府也在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保护与扶植,但这仍然不能满足培训过程的各种需求,学员也经常因为家庭经济的压力而放弃训练,物质性的匮乏导致老一辈的艺人也不再愿把这种技艺传承给自己的子女,从而也导致这一宝贵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以传承。

  (二)“滚山珠”舞蹈传承者日趋减少的问题。

  “言传身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如果民间技艺后继无人,那么这个民间技艺就面临着断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纳雍县苗族猪场乡作为芦笙舞“滚山珠”的发源地,其偏僻的地理位置就决定了它无法更好的享受到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好处,很多人依然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滚山珠”舞蹈的传承者尤其是青年人就面临着传承传统技艺与改变艰苦家庭生活两难的境地。就如老一辈的“滚山珠”传承者王景才所说,像他的儿子一样,很多“滚山珠”跳的非常好的年轻人已经外出打工,打工可以快速解决家庭生活的窘境。目前“滚山珠”的传承者绝大部分都是在上小学、初中的孩子,在教育阶段的孩子体力差、缺乏时间训练,并且缺乏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那么当老一辈的艺人逐渐老去,而这些年轻的孩子又不能挑起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时,谁还能做非物质文化遗产“滚山珠”的领路人?

  (三)学校教育与芦笙舞传承融合存在断层问题。

  如果你不培养活泼的儿童,那你绝对教不出薪火相传的技艺。芦笙舞“滚山珠”由于其自身融合了杂技表演与舞蹈艺术,动作难度较大,舞者需要有极好的体力、耐性与协调能力。并且由于“滚山珠”表演只有7分钟左右的时间,则每个动作只有1分钟左右的时间,表演节奏较为紧张,需要舞者有极好的体力且对舞蹈动作掌握娴熟且灵活,这需要大量的时间去训练。而正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由于课业时间占据较多,缺乏大量的训练时间,并且对于学生来说既要坚持常态化的学习又要兼顾学习并不容易。根据调查大部分学生对这一少数民族舞蹈的深入了解也极少,不像羽毛球、乒乓球、篮球等这些体育活动更为普及且更加容易入门。并且由于“滚山珠”表演服饰的复杂性以及道具价格昂贵等问题,也很少学校愿意投入大量金钱、精力来开展这项体育活动,来培养芦笙舞“滚山珠”的传承人。由此出现的“芦笙舞”传承与学校教育难以融合的问题,严重阻碍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普及和发展。

  四、对芦笙舞“滚山珠”的保护与传承的建议

  (一)转变政府职能、组建演出团体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扶植需要做持久性的努力,就要求政府首先转变其行政理念,将“管理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这是对少数民族进行文化保护的首要环节,正确定位政府角色,树立以人为本的行政理念。由于少数民族聚居地一般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有着自身独特的社会情况,在保护传统文化方面当地政府应当适当放权,给予芦笙舞“滚山珠”传承者一定的自主性,而不能只是简单的为了完成业绩或者政治任务而只做表面性的扶植工作,而要将工作的重心放在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必要的便利之上。在此过程中制定相应的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政策,使传统文化的保护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并且政府还应当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纳雍县苗族猪场乡地处偏僻、群山环绕、交通设施落后,对外沟通极为不便,既不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不便于外来旅游人员到当地欣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滚山珠”表演,加强基础交通设施的建设,大力发展当地经济,增加居民收入,使得人民有余力投入到传统文化的保护中。

  在传统文化的保护过程中政府职能所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政府各部门需要使用资金的用处也很多,完全依靠政府的资金扶持远远是不够的。在加强当地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当地民众可以自发组织演出团体,增加自身收入。以往“滚山珠”民间自发组织演出的很少,只有当政府、或者企业邀请时才会临时组建团队排练演出,这样的发展模式松散不成系统,不利于“滚山珠”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在没有演出任务无收入的情况下,家庭境况青黄不接的青年人自然要考虑外出打工。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政府在资助民间演出团体以启动资金的基础上,可以吸引外资加强宣传,帮助他们搭建民间展演平台,树立品牌形象,外出演出以增加团队自身收入,支撑发展。能够使青年人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能够把它作为一项终身的职业,使其发扬光大。

  (二)完善奖、培机制,加强对文化传承人的重视和保护

  在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过程中传承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加强对文化传承人的保护,民族文化的保护才能持续下去。芦笙舞“滚山珠”发源于纳雍县苗族猪场乡,地处偏僻经济发展较为落后,许多年轻人虽然喜爱这种舞蹈却迫于生活的压力而选择外出打工。针对此种现象,政府应当建立完善的奖励机制,对芦笙舞“滚山珠”的传承与保护有突出贡献的人应当给予物质及精神的奖励,建立物质基础及精神支撑。物质奖励解决传承人青黄不接的后顾之忧,精神食粮能够激发传承人保护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信心和动力,使传承人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

  政府应当完善对传承人的培训机制。长期以来,芦笙舞“滚山珠”的老一代艺人一般采用言传身教的方式来教授下一代年轻人,但这些经济贫困的老一代艺人的教授一般是免费无偿的。针对此种现象,政府可以以传统文化教学资金补助的方式对这些教授人以资金扶植,积极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同时政府也应当定期派遣传承人外出学习。因为保护传统文化并不是原封不动的继承和保留,保守与创新相辅相成,创新是为了更好的保守。陈寅恪先生说过:“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派遣传承人外出交流以拓展视野,更好吸收借鉴他族的优秀成果以此来创新本民族文化,使芦笙舞“滚山珠”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三)加强“滚山珠”与学校体育教育的融合

  长久以来滚山珠采用的是言传身教的方式得以代代相传,缺乏系统的学科教育体系。滚山珠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国家传统文化的瑰宝应当将其融入学校的教育体系中,由于“滚山珠”自身“活”、“难”、“高”的特点,使得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学起来有些困难,因此我们可以对这一舞蹈进行改编,在保留本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础上降低其难度加入体育课程中,在丰富学生的教学生活的同时,使得更多的学生可以加入进来,了解它,喜欢它。在学期学习之后各学校可以将其作为学生素质拓展的活动之一定期进行“滚山珠”的联谊比赛,经层层选拔出的优秀者可以根据其自己的意愿加入“滚山珠”艺术团队进行更为专业的学习,成为“滚山珠”的专业传承者。由于“滚山珠”舞蹈自身的一些特征,需要传承者高强度、长时间的训练,因此在义务教育学习阶段经层层选拔进入专业艺术团队学习的学生在中、高考时可以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以鼓励更多的学生加入到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来。

  五、结语

  新时代,如何让世人认识当代中国?如何让国人增强“四个自信”?如何让外国了解中国、理解中国?这需要别人全面客观地看,也需要我们生动准确地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我们指明了努力方向。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形态,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这种传统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对社会长期发生作用。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保护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对于我们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传统文化的保护过程中我们要从政府、社会教育、传承者个人三方面入手。政府方面要转变行政理念,将“管理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大力发展当地的经济,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吸引外资搭建演出团队增加收入以解决资金问题。对于传承者政府要完善奖、培机制,建立物质基础和精神支撑激发传承人保护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信心和动力。在教育方面应当加强“滚山珠”与学校体育教育的融合,使得更多的学生能够接触到这种传统文化,促进芦笙舞“滚山珠”的发展和普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一起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吴兴春. 纳雍滚山珠:一个民族的迁徙记忆[N]. 贵州民族报,2015-10-15(C04).

  [2]何耀. 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D].贵州师范大学,2015.

  [3]左晖. 贵州苗族传统体育项目“滚山珠”的保护传承研究[A]. .体育文化遗产论文集[C].:,2014:6.

  [4]李军. 纳雍县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调查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4.

  [5]徐旭.城镇化进程中纳雍县苗族“滚山珠”的保护与发展[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4(S1):106-108.

  [6]李政.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表演项目价值的哲学论断——以苗族芦笙舞蹈“滚山珠”为范本[J].当代体育科技,2013,3(04):98-99.

  [7]王翠玲. 纳雍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文化研究[D].贵州民族大学,2012.

  [8]王小梅. 打好“滚山珠”品牌 构建文化“一树百花”[N]. 贵州日报,2012-04-18(010).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