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提供普刊和期刊职称论文业务;提供EI会议国际英文普刊业务;提供个人出书业务、主编、副主编、参编,独著;欢迎各位客户加微信、qq 在线咨询。

联系方式:QQ:916148(微信同号);

管理论文: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研究

来源:未知 2020-07-31 15:22

摘要: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订。经过8年的探索,作为民办本科院校,我校现已根据学校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体,满足多样化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总体战

  管理论文: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研究

  摘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订。经过8年的探索,作为民办本科院校,我校现已根据学校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体,满足多样化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总体战略目标定位,构建出以培养“四会”“五有”为特征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的复合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培养方案 应用型 技术技能型

  培养方案是高等院校进行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纲领性工作指针,体现出学校的战略性发展定位,反映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与要求,是学校进行实际课堂教学与开展课外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点,也是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依据。

  为了适应当今社会的快速变化,体现信息化社会的时代特征,反映社会经济结构对教育的客观需求,充分满足高校专业的自身发展与学生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客观需要,立足21世纪现代社会人才的“人类责任、国际性视野、创新能力、专业精深、职业适用”等基本素质品质要求,在遵循培养方案制定的基本条件前提下,充分借鉴与吸取以往的编制经验与课程体系,根据学校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体,满足多样化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总体战略目标定位,构建出以培养“四会”“五有”为特征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的复合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指导思想

  1.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遵循国家教育目的根本要求

  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中共中央与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基本精神,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坚持教育同社会生产劳动相结合,同社会生活、社会经济结构需求相适应,突显“学以致用”,为国家强国战略、区域地方经济建设及人力资源强国目标建设,提供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2.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构想

  依据当今社会实际的需求与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从教育思想、手段、方法的现代化,教育视野与前瞻的世界化,教育同社会未来经济结构调整和行业未来发展的紧密结合化等视角,努力打造出“高起点眼界,高质量结果”的培养方案。

  3.充分体现21世纪人才素质的需求标准

  21世纪现代社会所呈现出的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法治化、人才复合化的重要社会特征,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要求学校必须培养具有崇高道德品质与人类责任感、开拓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较强社会适应竞争能力、优良人文素养、宽厚基础与综合知识、精深专业素养、终身自主继续学习能力、综合化整合信息能力、健康个性心理、协调沟通能力、国际化交流能力、学以致用的问题解决能力为标志的能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系列品质素质的人才。

  4.坚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体,满足多样化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定位”

  培养市场需求的具有本科层次的燕京理工学院特色的应用型人才。要面向多数学生就业需求,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解决学生能借助理论科学方法,解决来自生产和生活实际中的具体问题;能完成一定程度的技术开发项目;能在应用理论、科研方法的技术性生产中引进、优化和监控新方法、新工艺的使用。

  高校人才多样化培养,既是社会的现实需求,也是高校招生规模快速增加的必然走势,又是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人才的迫切需要。对于考研需求与自身其他需求的学生,坚持多样化发展需求,以满足考研深造与学历教育需求。

  5.充分体现学校“四会”“五有”复合应用型创新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四会”“五有”(四会即:会学习、会做事、会做人、会与人共处。五有即:有感恩之心,有博大胸怀,有吃苦精神,有创新意识,有创业能力)是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培养方案要以此为依据进行构建,充分体现学校培养目标的复合应用型创新专业人才特征。

  6.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树立大职业教育观念

  要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4年2月26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一批普通本科高校要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要“大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课程体系要便于突显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理念与实践,继承科学有效的世界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与理论,构建全新的以突出“学以致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为核心的人才质量标准内涵。

  7.注重增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技法、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从人力资源对社会的重要贡献与人才未来的职场工作创造性视角,深刻理解创新的重要作用。要大力培养创新的宏观理念与创新意识,掌握具体的创新技法,系统进行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培育。

  二、基本原则

  培养方案应注重继承、发展、创新相结合,积极借鉴国内外院校的先进经验,博采众长。

  1.坚持复合应用型创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现原则,构建“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方案

  形成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核心、以建立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为目标、构建集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以及层次化、多样化与个性化的教学体系为一体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要通过搭建“平台+模块”的方式,结合专业特征和21世纪人才的素质标准要求构建出复合应用型创新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2.坚持“国家专业核心课程”与满足“学生社会职场就业、升学深造、境外学习、参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原则

  在满足国家专业核心课程的同时,要大力构建适合学生职场就业、升学深造、境外学习、社会健康生活为一体的课程体系结构。

  3.立足教育的国际视角,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经历、国际竞争力的人才。要体现培养目标国际化、教学内容国际化、教学方法国际化等。构建便于国际化交流、合作与学分互换与认证的具有国际化特色的复合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整体课程体系。依托首都经济圈的独特优势,打造具有国际化的专业与特色。有条件的专业要加强外语的实际运用价值,鼓励采用外文原版教材与外语授课;也可以选择大部分课程进行外语教学的试点试验。

  4.凸显“产、学、研一体化”原则

  要体现专业的“生产、教学、科研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特色。立足“社会生产需求、岗位职业要求标准、岗位工作流程”出发,本着服务区域、服务市场、服务岗位、服务生产、服务用户的原则,构建“生产、教学、科研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特别是要面向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区域服务,研究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要依据区域经济需求,以“错位”理念建立适应区域经济结构的专业特色性课程体系,并寻求所设置专业的方向性特色课程。

  5.实行分类与分层培养

  专业培养方案要注重实行分类培养,根据专业的市场需求设置专业方向,认真研究专业方向,确定合理的专业方向性课程。公共外语、数学类课程实行分层培养。

  6.坚持统一要求与专业特色结合、因材施教结合原则

  在专业的课程体系构成完备前提下,须凸显专业的独特风格。在保持专业标准要求不降低的前提条件下,要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建立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7.坚持学科综合化与文理渗透交叉原则

  要依据专业的发展趋势,增设具有多学科融合化与综合化为特征的专业性课程。同时,增设适合文、理类不同学生学科互补性的基础性课程。如理工类学生要加强人文社科类课程掌握,非理工类学生应加强自然科学和技术类课程学习。

  三、培养方案的结构

  (一) “平台+模块”课程结构组成

  培养方案由“平台+模块”构成,平台为所有专业必须具有的部分,模块部分除通识选修模块外,各专业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或自行设计。

  所谓平台是指人才培养方案中具有共性的必修基础课程,它保证国家培养规格的统一性,以及学科专业发展的基础性。所谓模块是指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组块,即满足学生不同发展方向,体现多样化培养所需的相关课程的集合。

  在课程设置上,以平台为基础、以模块为辅助,既保证了国家规格的统一性, 又弘扬了学生发展的多样化,是人才培养目标在共性与个性上的整合。在保证专业体系稳定的基础上,要构建起能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差异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培养目标。

  培养方案中应包括的“课程平台”有通识必修课程平台、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专业方向课程平台、实践性教学平台、时事与专业认知平台;“模块”有通识选修模块、国际课堂模块、拓展模块、N证+竞赛教学模块、第二专业模块。

  1.培养方案的平台组成

  (1)通识必修课程平台

  通识教育指非职业性和非专业性的教育,是对所有大学生普遍进行的有关共同内容的教育。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广泛的共同的文化教育与强化能力、方法和性情培养具有重要功能。

  通识必修课程一部分是国家规定的高校学生必修的课程,课程由学校统一设置。主要分为三类:社会科学公共基础课,自然科学公共基础课,实践环节公共基础课。如军事理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共外语、计算机基础课、体育等。此类课程虽然不一定同所学专业有直接联系,但它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为进一步学习提供方法论的不可缺少的课程。

  除此之外,根据各自专业人才的现实素质缺失,建议增设必要的通识必修课,以增强应用性职场的需要。

  (2)专业基础课程平台

  专业基础课程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内容及专业要求,重在体现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专业基本能力的课程。

  (3)专业方向课程平台

  专业方向课程是体现专业核心取向并突显专业性质的课程。课程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与职业需要,结合专业办学特色设置,能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选择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能力等进行选课,为学生多样化成才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发展空间。

  (4)实践教学体系平台

  实践教学主要由课堂实践与集中实践教学组成。实践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实践包括课程实践、实验课程、课程设计;集中实践教学包括军事训练、入学教育、安全教育、公益劳动、见习(认识实习)、毕业设计(论文)、毕业实习(生产实习)、毕业教育、专业特色实践等组成。其中的专业特色实践是各专业依据自身专业所进行的实践性课程,包括金工实习(理、工类)、系统软件实践、应用软件实践、电子电工实习、社会调研、综合实训、人才市场职场体验、综合设计与展示等。

  (5)时事与专业认知平台

  时事与专业认知由形势与政策、专业基础认知两部分体系构成。

  形势与政策教育主要以系列讲座形式进行,目的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了解我国社会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实践与进程,拓宽学生视野,改善知识结构。

  专业基础认知教育包含专业基本认知、专业学习方法、专业就业取向、专业求学深造。

  2.培养方案的模块组成

  (1)通识选修模块

  通识选修模块包括基础性科学知识的传授,公民意识的培养,健全人性的熏陶以及一些非专业性的实际能力培养。本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完整的人生知识,使受教育者在人格与学问、理智与情感、身心各方面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

  通识教育选修模块课程是由学生根据自身需求而自主进行选择的课程。教务处按照不同类别统一构建出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经济管理类、历史与文化类、文学艺术类、体育五大类课程,课程由教学单位提供。

  (2)国际课堂模块

  国际课堂模块主要为扩展我校学生的国际视野,吸取先进文化与教育理念,扩大对外交流,学生在境外进行的教学活动模块。

  国际课堂模块将国内课堂延伸到国外,体验海外的教育模式;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自我管理和行为控制能力,让学生亲身感受境外的多元文化,深入理解异国政治文化、历史文化、生态文化、休闲文化、大学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和个人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全球性视野,领悟生活真谛,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3)拓展模块

  拓展模块主要针对有继续深造要求的学生,可设置相关考研专业课程、公共课程等。

  (4)N证+竞赛模块

  各专业应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引入劳动技能培训,鼓励学生获取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参加国际、国内相关学科竞赛,使学生形成较强的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

  (5)第二专业模块

  第二专业模块由学校自行设立,供学有余力学生自愿修读。主要为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培养具有较宽泛的知识基础和较强社会适应性的宽口径、复合型人才、使学生能充分利用在校学习期间学到更多的知识,拓宽就业面。

  四、总结

  经过八年的探索,总结以往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的经验,现我校形成了2014级各专业的培养方案。今后,将根据学生情况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对培养方案进行修改。

  河北省高等教育学会2013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编号:GJXH2013-337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