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提供普刊和核心期刊职称论文业务;提供实用新型专利、发明专利业务;提供个人出书业务、主编、副主编、参编挂名,独著;提供国家级课题一条龙服务,课题上知网,欢迎各位客户加微信、qq 在线咨询。

联系方式:QQ:1281888234(微信同号);

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宝库 > 文科综合 > 人文社科 >

关于精准扶贫脱贫问题的论文发表几点思考

来源:未知 2019-05-15 10:32

摘要:

  实施精准扶贫脱贫,是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根本要求,也是党中央作出的战略部署。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结合自身实际,找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思路,切实打好扶贫攻坚脱贫致富这场

  关于精准扶贫脱贫问题的几点思考

  【内容提要】实施精准扶贫脱贫,是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根本要求,也是党中央作出的战略部署。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结合自身实际,找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思路,切实打好扶贫攻坚脱贫致富这场硬仗。

  【关键词】 精准扶贫脱贫   问题   建议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必须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找准致贫原因,把扶贫措施扶到点上,扶到根上,实行全覆盖,不留贫困死角,确保贫困地区如期脱贫,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新一轮扶贫攻坚战的艰巨任务。

  一、当前精准扶贫工作应当解决的五个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近年来,各地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有力地推进了扶贫开发进程,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据调查了解,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思想认识不够高

  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主要是思想观念上的差距,部分贫困乡村干部群众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本来自己能办的事不办,非要等国家社会救济,滋生了“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少数地方甚至出现了以贫困为荣的现象。

  (二)、扶贫对象识别和退出不够精准

  找准“人”是精准扶贫的先决条件,没有准确定位帮扶的对象,就象一场没有敌人的战斗。在实际工作中对象不准的问题十分突出,一些乡镇不深入实际调查了解,闭门造车搞“突击”。更有甚者不按标准瞎编乱造,搞应付,基础资料五花八门,漏洞百出,缺乏精确的识别和退出机制。

  (三)、扶贫队伍战斗力不够强

  驻村扶贫工作队的成员都是来自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很多地区出现了驻村扶贫干部“身在村庄心在机关”的现象。此外,驻村扶贫干部的考核、激励等制度还不够完善,这也不利于驻村干部积极性的发挥。因此笔者建议,尽快建立一支精炼的专职扶贫队伍,可以通过机关下派、基层和优秀大学生村官中选拔等方式加强扶贫队伍建设。

  (四)、扶贫措施办法不够对路

  “怎样扶”,是抓好精准扶贫的关键所在。目前一些地方和部门由于工作运行机制欠严密,方式方法简单粗放,特别是调查研究不实不透,导致扶贫指向失之于偏,使得扶贫工作总是“一阵风”,风过之后,往往还是原来的面貌。

  (五)、扶贫重点不够突出

  精准扶贫工作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更不能像有的地方那样“撒胡椒面”、送几桶油、送几斤肉或者几百元钱了事。儿童上学难、农民就医难,通讯闭塞等问题,如果不从这些方面入手,精准扶贫就是空中楼阁,其扶贫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以致出现脱贫后返贫现象。

  二、加快推进新常态下精准扶贫脱贫工作的几点建议

  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时期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保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充分把握好国家扶贫攻坚机遇和有利条件,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有效的举措,再打一场扶贫开发攻坚战,推动贫困地区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目标。

  (一)充分谋划全局战略,实施和完善精准滴灌机制

  扶贫工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建设全面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尤其在贫困人口集中、连片贫困程度大的贫困地区。我们必须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贫实效。

  1.统筹安排,全局谋划。解决贫困问题一定要通盘考虑,统筹安排,以人为本,尊重群众意愿,因地制宜、因户施策,不断提升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脱贫致富的能力;同时要做到坚持“三结合”,坚持近期与远期相结合,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坚持“硬件”帮扶与“软件”帮扶相结合,整合使用各类资金,有效地促进农户脱贫致富。

  2.转变作风,推进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呼声,深入调查研究,精细解剖麻雀,及时调整政策措施、总结推广经验,帮助基层组织和干部提高政策水平和执行能力,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扶贫建设和管理,夯实扶贫事业的基础。

  3.精准扶贫,提高实效。坚持重心下移、精确瞄准,找准致贫原因,把专项扶贫措施与贫困识别结果衔接起来,因村施策、因户定法,加大资金项目到村到户力度,提高贫困户自身造血功能和脱贫能力,增强对贫困户扶持的精准性,变“大水漫灌”为“精确滴灌”。

  (二)通过建立大数据网络等信息平台,完善精准识别和退出机制

  要增强精准扶贫的针对性和精准度,就必须大力减少当前贫困治理体系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笔者认为,通过建立大数据网络等信息平台,完善精准识别和退出机制,引入构建大数据网络等信息平台和第三方力量。

  1、建立大数据网络平台。精准扶贫关键在精准,成败在精准,只有锁定穷根,方能精准发力。充分利用精准识别成果,建立辖区内统一、服务下延、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动态管理的扶贫大数据平台,构建市、县、乡、村三级精准扶贫网络,完善精准识别和退出机制,为精准认定、精准扶持、精准管理、精准考核、精准脱贫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技术支撑。

  2、引入第三方力量。要对扶贫效果进行定期考核和巩固,有必要引入独立的第三方绩效评估机制,对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脱贫的效果进行定量考核,打破地方政府和农户的信息垄断权,避免信息失真。中央政府、上级机关通过购买公共服务等渠道,引入第三方力量参与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评估,可有效解决自上而下推进精准扶贫所面临的种种困难。

  (三)注重人才引领,努力打造高素质的专兼职精准扶贫队伍

  新常态下的扶贫攻坚工作,需要党建引领,需要党员先行。要打造一批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锤炼一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员干部队伍,在攻坚路上率先垂范,砥砺前行,奋勇探索,久久为功,争做精准扶贫的主力军,群众小康路上的贴心人,扶贫攻坚的“扛旗人”。

  1、注重在精准扶贫一线培养选拔干部。

  坚持把精准扶贫同干部队伍建设有机结合,制定《驻村帮扶工作队管理考核办法》,定期不定期对帮扶工作队开展工作及到岗情况进行督查。通过在扶贫攻坚的认识上考验干部忠诚,在扶贫攻坚作为上考验干部担当,在扶贫攻坚的实施过程中考验干部廉洁,在扶贫攻坚的推进中把那些扶贫攻坚工作一线的务实、能干,敢于担当、积极作为的好干部,选拔出来,使用起来,为限时打赢扶贫攻坚战充实人才队伍。坚持评价班子看扶贫、考核干部看双联,有效发挥考核评价“风向标”和“导航仪”的作用。

  2、注重在精准扶贫一线打造先锋队伍。精准扶贫要同基层党建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带动示范作用。要注重引导党员干部要当好精准扶贫的“领路人” ,发挥好先锋示范作用。一要在因户施策中勇挑重担,为精准扶贫提供保证;二要在深化措施到户中敢当先锋;三要在引领创业致富上当好“领头雁” 。

  3、注重在精准扶贫一线发挥人才作用。各级党组织要坚持政治素质好、自我要求严、工作能力强、敢于担当、勇于吃苦的高标准,鼓励干部到艰苦环境和复杂局面中磨砺意志、增长才干。把那些熟悉基层、有想法、有能力的干部放到扶贫一线,发挥他们的特长,推进扶贫工作取得新进展。要首先考虑是帮扶队员,因为他们常年吃住农村,与老百姓打交道的较多,对农村工作了解的较多,对困难群众急需情况掌握清楚的较多。与此同时,不能把提升使用机关党员干部帮扶队员,讲在口头上、写在文件上,关键要落实在行动上,让帮扶队员切实感受到党组织的亲切关怀。

  (四)充分利用互联网+精准扶贫等新型模式,努力构建城乡互动的众筹扶贫机制

  随着“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我们应积极借鉴和利用“互联网+扶贫”等新型模式,努力构建城乡互动的众筹扶贫机制。

  1、选择奖励式、捐赠式众筹开展精准扶贫。一是由互联网企业和区域扶贫机构共同搭建精准扶贫专业平台,网络多元化社会发起人。营造“人人皆能为”的社会扶贫氛围,粘结众筹支持人的人脉资源。二是以“团购+预购”的形式开展特色农产品众筹扶贫,积累经验,推动贫困地区其它特色资源项目开发。三是利用“扶贫日”等时机开展“献爱心”的捐赠式众筹扶贫,扩大社会影响。四是在条件成熟时发展股权式、债权式众筹扶贫项目。

  2、将众筹扶贫纳入精准扶贫工作体系。一是在试点基础上形成众筹扶贫工作规范;二是依托政府机构开展众筹扶贫的诚信管理;三是加强众筹扶贫的业务辅导培训;四是由各扶贫工作队发起众筹进行示范,带动整体把控众筹运行风险和扶贫公益品质。

  3、完善农村信息、物流网络支撑众筹扶贫。一是进一步完善宽带通信条件,覆盖贫困户集中区域;二是通过平台与终端的信息交互,实现贫困户产品的生产展示与回馈及时;三是进一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倡导农村客运与货运联盟、交通与邮政共建、交通与商贸合作等融合发展模式,保障货畅其流;四是以供销合作社为网络载体,优化配置城乡物流资源,建立众筹扶贫的物流服务体系。

  4、配套政策鼓励农村青年开展众筹脱贫。给予基层政府扶贫机构一定的“众筹支配权”;对捐赠款项的使用,应由基层政府扶贫机构“定向投放”,满足贫困户产品众筹资金不足的项目,重点支持农村青年开展“众筹脱贫”,尤其是回乡青年发起的以家乡情结等“精准营销”开发众筹扶贫项目。

  (五)坚持群众观点,推进帮扶共建逐步取得新成效

  依照“因地制宜、群众参与、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新村建设、产业发展、整体推进、素质提升”的造血扶贫建设新思路,坚定不移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及产业发展,努力实现量体裁衣做扶贫,脱贫致富奔小康扶贫建设新目标。

  1.基础扶贫,惠及民利。笔者认为,要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从根本上消除绝对贫困,实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首先必须从基础设施扶贫抓起,要决战脱贫攻坚战就必须把基础设施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牢固树立扶贫攻坚、基础设施先行的理念,迅速掀起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热潮,各地要立足当地实际,以勇于担当、攻坚克难的精神,决战脱贫攻坚,打牢攻坚基础,推动基础设施扶贫工作落实落地,确保贫困地区早日消除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支持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快推进铁路、高速等一批打通主通道、消除断头路、提升通行力的重大交通项目,优先在贫困地区进行水土保持和小流域治理,把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点和着力点向贫困地区倾斜。

  2.文化扶贫,提升民质。整合各类文化资源,统筹推进文化精准扶贫。按照“扶贫先扶智、精神物质一起抓”的思路,各地可以从非遗传承助力、文化惠民下沉、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人才下挂等多种方式加强文化扶贫,弘扬社会正气,传递正能量,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3.产业扶贫,力促民富。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注重调整产业结构,逐步形成支柱产业,稳定地增加农民收入。在精准产业扶贫的基本思路下,瞄准扶贫对象,进一步完善扶贫经济组织与贫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和贫困农户维权机制,围绕解决资金、市场、技术三大瓶颈,着力做好金融扶贫、电商扶贫和致富带头人培训等工作,系统地推进精准产业扶贫,为贫困农户增收脱贫夯实基础。

  4.智力扶贫,激活民力。扶贫先扶智,既要做好农村贫困学生救助这项长效脱贫的重点项目,又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好职业技能培训,拓宽贫困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一是发展当地基础教育工作,提高贫困人口的文化素质,科学布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保障学生就近上学。二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为提高贫困农户的劳动能力和增强造血功能做好智力支撑。三是社会参与,以用工单位作为培训主体,以技术领证人数为基准,行业主管部门给予培训经费。

  5.党建扶贫,夯实民基。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两学一做”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村支两委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强化村两委领导班子建设和活动阵地建设,在党员农户中培育致富带头人,提高村两委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信心和能力。

  (六)强化考核督办,确保扶贫脱贫取得实效

  1.转变作风,深入基层。结合中央、省、市的有关规定,各地要在践行“进村入户”、“走基层”等活动确保进村入户常态化,扑下身子、融入群众,深入田间地头,掌握群众心声,解决实际困难,切实做到“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帮百家富、聚百家心、办百家事”,在转变作风上坚决杜绝形式主义,真正落实到行动上。

  2.抓点示范,派员驻督。扶贫领导小组成立由相关部门组建的督导小组,抽调业务骨干分别进驻乡村和项目区,督导扶贫移民政策落实情况、资金筹措情况、工作进展情况等,促进扶贫移民建设的顺利开展。

  3.完善制度,加强监督。确保扶贫项目科学论证立项,扶贫资金物资的使用规范有序、廉洁高效。为保证精准扶贫项目资金安全到位,有效使用,必须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监督管理,为打赢扶贫攻坚硬仗保驾护航。笔者建议:一是建立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的扶贫项目资金审批预算管理机制,全面实施审核审批和预算编制管理制度,政府发改委、扶贫办等部门要有针对性地成立项目编制、审核、审批部门,严格审查项目,财政部门要建立地区扶贫核算中心,严格经费预算、资金拨付和使用管理。二是建立扶贫项目实施及专项资金拨付到位情况的检查机制。三是建立专项经费使用情况的公示制度和项目进展跟踪制度。四是加强专项审计工作,对扶贫专项经费投入使用开展全过程审计。五是发挥财政监管中心的作用,使经费的使用、管理、监督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六是加大对违规违法情况的查处力度,一旦发现有贪污挪用等违法违纪行为,绝不姑息迁就。

  4.坚持公开,及时公示。把扶贫项目、资金通过公开栏向社会和群众公开,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确保扶贫项目实施、资金管理达到公开、公正,确保工作进程公开公平公正、扶贫工作的成效真正能够惠及广大贫困群众,真正让广大贫困群众信任和支持扶贫开发。

  本文系安徽省党校系统2016年度重点课题(立项号:QS201665 )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出版社

  [2]张一鸣.精准扶贫为新时期中国扶贫格局带来新变化——访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教授张琦[N].中国经济时报,2014年10月9日第001版.

  [3]邓圣耀.广东“精准扶贫”成全国经验[N].南方日报,2014年3月26日第A07版.

  [4]王和顺.广东省精准扶贫经验及对我区的启示[J].北方经济,2014(11):64.

  [5]马尚云.精准扶贫的困难与对策[J].学习月刊,2014(10上):26.

  [6]李 慧,吕 慎.精准扶贫要过几道坎[N].光明日报,2014年8月7日第013版.

  [7]朱云等.精准扶贫方式方法研究[J].老区建设,2014(15):62.

  [8]柯振华.如何实施精准扶贫[J].学习月刊,2014(07下):111.

  [9]李 慧,吕慎.精准扶贫要过几道坎[N].光明日报,2014年8月7日第013版.

  [10]李慧莲等.精准扶贫:好政策为何也有“微词”[N].中国经济时报,2014年9月17日第001版.

  [11]邓维杰.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与路径选择[J].农村经济,2014(06):7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