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提供普刊和期刊职称论文业务;提供EI会议国际英文普刊业务;提供个人出书业务、主编、副主编、参编,独著;欢迎各位客户加微信、qq 在线咨询。

联系方式:QQ:916148(微信同号);

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宝库 > 文科综合 > 人文社科 >

人文社科:在绿色环境发展理念指导下探究洱海流域治理新路径

来源:未知 2020-08-06 09:33

摘要:

  绿色环境发展理念以自然资源的合理分配、使用为前提,避免对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造成伤害和污染,使地球生物与环境得到保护,从而改变和提升人类所生存的社会环境的质量,促进

  人文社科:在绿色环境发展理念指导下探究洱海流域治理新路径

  摘要:绿色环境发展理念以自然资源的合理分配、使用为前提,避免对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造成伤害和污染,使地球生物与环境得到保护,从而改变和提升人类所生存的社会环境的质量,促进生态环境达到平衡状态,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相互协调,达到二者共同发展的和谐状态,这也是绿色环境发展理念的基础目标。在绿色环境发展理念的指导下,研究和探索解决洱海流域污染和保护的新思路,不仅能够增进对洱海生态环境的生态规律、生态价值、生态效益、生态公益和生态伦理的自觉认识,而且能够在整体上把握洱海的治理途径和方向,使洱海的生态环境治理路径能够与具体实际相结合,稳准狠的抓住洱海环境问题的所在点,有针对性、计划性地治理和改善洱海生态环境,实现绿色生态环境的建设。

  关键词:绿色环境发展理念;洱海流域;治理新路径

  习近平在召开十八届五中全会时强调,“十三五”发展目标的实现需要秉持并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中国化的产物,是我国发展全局深刻变革的体现。它涵盖了绿色经济理念、绿色生活理念、绿色环境发展理念等。绿色发展理念作为十八大以来大力提倡的发展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融会贯通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实现“五位一体”的交融协调。把这一理念应用于环境的致力于保护过程中,有利于实现环境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建设关乎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的文明生态。绿色环境发展理念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历史依据和过程。这一概念的初次出现在大众眼中源于1949年《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文中用“绿色化”这一词语介绍了苏联的绿化及植树造林的情况。20世纪90年代以来,“绿色化”作为一个概念词语,被广泛的应用于农业、食品行业,借以体现产品的生态化、有机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在化工行业、制造行业以及建筑领域,这一概念也得到广泛的传播和使用,是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管理注重环境保护与追求生态文明的重要体现。中央政治局会议是第一次将“绿色化”这一概念提升到了政策性的高度,并和国家提倡的“新型四化”共存作为治国理政的理论指导,是我国发展理念的一次重大创举。也正是将“绿色化”提升至国家政策高度的举措,使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了理论上的支撑与实践过程中的保障。

  习近平曾指出中国的发展欠了生态环境一大笔账,要是不想办法弥补,将来或许会付出更惨痛的代价。洱海流域内的人口占据州人口总数的25%,城乡关联紧密,大理州一半的经济总量来自于洱海流域。流域内的产业以农业为主,工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也比较迅速,在产业布局中占有一定的比重。流域内各个产业的生产与发展,既以洱海水源为依靠,又在消耗和利用水资源的过程中,对其造成了难以避免的污染与破坏,使洱海的水质量出现下滑,甚至不断恶化。洱海流域内水环境污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工业的快速发展可能造成水质的下降、“先发展、后治理”的非环保理念促使经济发展过程中缺乏相关部门的监管、生产以及生活污染物的排放不加以限制、水环境的保护和治理理念的匮乏等都对洱海流域内的环境污染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大理政府对于洱海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探索。以近20年的研究数据为根据,洱海的水质变化与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经济发展初期不注重洱海水环境的保护致使水质不断恶化,但是随着经济发展理念的转变和环境保护观念的树立,洱海的水污染情况得到改善,出现好转。洱海水环境的变化用库兹涅茨曲线表示呈现出倒U型,洱海水质在库兹涅兹曲线的拐点后呈现出下降趋势,这种曲线形式的呈现与流域内的工业、农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

  习近平于2015年1月到大理进行了考察工作。针对大理的发展情况,他强调大理的建设要以自身发展规律为依据,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体现自身特点,更要注重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要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自然生态环境是国家得以发展和进步的必要保障,保护和建设生态自然也是我国基本的、长期的目标与任务,需要久久为功。洱海流域内水环境的治理和保护需要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一步探索更加先进的路径和科学的发展模式。

  一、洱海流域内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

  洱海流域内大量的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产生的废弃物不能得到有效的处理,而的直接排入洱海的行为和处理方式,是造成洱海水质、地表水、地下水污染的主要因素。要探究污水的主要来源,首先要分析洱海流域内的经济发展类型、生活方式等。

  (一)农业对洱海流域内环境污染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洱海流域内的产业构成也逐渐出现改变,从传统的产业结构向现代化的工业模式转变,但是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仍旧是这一流域内的主要经济来源,其农业发展更加注重种植业、畜牧养殖业的发展。种植农作物所施用的大量化肥、饲养牲畜产生的大量粪便,是农业污染的主要物质。农业种植过程中所施用的化肥以及动物粪便都会含有氮和磷,这些过量的化学物质的残留会伴随着土地的灌溉经地表或是地下土层直接进入洱海,促使洱海环境加速恶化。

  (二)工业对洱海流域内环境污染的影响

  洱海流域内的工业具有多样性。流域内大量种植烟草,交运设备、电力生产、非金属矿物制造以及饮料行业也是主要的工业形式。在洱海流域内的六百多家企业中,排污量较大的以饮料、医药、农副食品等行业,而且这些企业大多经营规模不大,高新技术水平在企业中的应用程度有待提高,节能减排的能力和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仍然需要不断的完善,这些情况的存在也加速了洱海流域内的环境污染。

  (三)旅游业对洱海流域内环境污染的影响

  洱海流域内旅游业的兴起与发展得益于其基础设施的持续改善和景点的不断开发。近年来,洱海流域内游客量增加明显,为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但是旅游景点的开发和发展方式以低端为主,大生态旅游观念无法得到有效的宣传与树立。随着旅游也的迅猛发展,洱海流域内每年都达上百万人口来景点参观,住宿业和餐饮业也随之不断发展与扩大,大量的未经过处理的生活废弃物排放就成为了问题,造成了洱海流域内环境污染的重要源头。

  二、洱海流域内环境污染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

  (一)渔业

  洱海作为大理州内的最大淡水湖,自然资源十分的丰富,洱海鱼虾种类繁多而且种群数量较大。大量农业、工业以及生活废水、污水的直排,污染了洱海的淡水,促使水质状况恶化,直接影响了鱼类的生长和繁殖情况。伴随着污染程度的加重和水质的恶化,势必造成鱼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出现鱼虾的死亡、种类的减少,以捕鱼业为主要生存手段的渔民,收入也将出现减少下滑,生活的水平不仅不能够得到提升,甚至出现下滑,这对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也将会是一个不稳定的因素。

  (二)饮用水源

  洱海流域内的主要饮用水源来自于洱海湖泊。环境污染的不断恶化对以洱海水为生的居民势必会带来恶劣的影响。饮用水质的污染与恶化威胁着居民的身体健康,引用不洁水会加速以水体为媒介的流行性疾病的传播,引发消化疾病、传染病、皮肤病、甚至癌症等病情。我国坚持“以人为本”,居民的生命健康权因水质污染问题而得不到保障,何谈国家的建设与发展。

  (三)旅游业

  洱海流域聚集了大理多处旅游胜景,游客承载量每年高达百万余人次,涵盖海内外旅客。洱海环境问题得不到治理和解决,势必导致水质的不断恶化,降低湖泊水的透明度,引发异味扩散,这对于以风景优美取胜的洱海流域内景点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旅客数量的降低造成旅游业发展的停滞,甚至倒退,对于大理州的经济发展将会带来巨大的损失。

  (四)灌溉用水

  洱海流域内农业发展的灌溉用水多以洱海水为主,水质的恶化使水中所含的重金属浓度超标,含有大量的有毒成分。用受到污染的水质浇灌农作物,不仅对土壤的健康造成损害,也会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农作物遭到不同程度的减产将影响当地农民的收入。

  三、洱海流域污染的治理成效

  1996年,洱海爆发大规模的蓝藻,使水质受到严重影响并恶化,难以再现往日清澈,这一情况的出现引起了大理州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制定合理养鱼、捕鱼等政策,1999年实施退耕还林、退塘还湖、退房还湿地政策。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效遏制了洱海流域内水质的持续恶化,对水域环境的保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伴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生产、生活需求的不断提高,洱海在2003年再次爆发大面积的蓝藻。大理州各级政府针对情况的不同,采取了“三个转变”的思路应对洱海水污染的情况。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经济发展观念的转变,洱海流域内环境污染得到治理和改善,污染程度有一定程度的降低,经济损失也得到一定挽回。大理州政府秉持以生态建设为重中之重,对洱海流域内环境污染进行治理,始终坚持“洱海清、大理兴”的理念,把洱海水质的治理工作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提升到同样的高度,保障污染的治理落到实处,在加大资金投入的同时,发动广大的群众参与到洱海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中来,以便初步形成全民参与的、相对完善的洱海治理与保护体系。

  四、治理洱海流域内环境污染面临的难题

  洱海流域内的环境污染在经过大理州政府和人民坚持不懈的治理,水质得以改善并持续保持在Ⅲ类水质,甚至有长达26个月的时间达到Ⅱ类水质。尽管洱海流域污染的治理取得一定的成果,水质也得到一定改善,但是面临的形势依旧十分严峻。洱海的自净能力虽然经过治理,但是水环境脆弱的问题依然存在。洱海流域内污染面积控制、入湖水质和水流量下降等问题,对环境污染治理的进程产生着重要影响。

  五、治理洱海流域内环境污染的新路径

  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建设,曾多次强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二者之间关系的重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是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理念的转变,重视生态环境的建设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得以发展的科学观念。治理洱海流域内的环境污染要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不断探索和创新治理路径。

  (一)树立绿色环境发展理念,落实责任制

  大理州政府、以及各级单位要秉承绿色发展理念的内涵,坚持洱海流域内环境建设的重要地位不动摇,积极构建洱海保护和治理的新格局,认真落实各级党政责任人职责。通过治理任务的分解,加强对治理情况的督促检查,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加强干部、群众的生态文明素养,通过全员的努力,实现“循法自然、科学规划、全面控污、行政问责、全民参与”的“洱海保护治理模式”,共建共享洱海流域的治理和保护成果。

  (二) 调整和优化流域内的产业结构

  综合考虑洱海流域内各行各业的规模大小、排污总量、单位排污量等因素,测算其在生产过程产生的废弃物对洱海流域环境污染的程度高低,针对性地对农业、工业及旅游业等产业进行调整、限制或鼓励政策。洱海流域内以农业发展为主,大蒜种植业及奶牛养殖业对流域内的环境污染最为严重,应结合流域内的经济发展趋势、人民生活水平等情况,合理布局种植业、养殖业,调整行业的规模。其次,以农作物的种植面积为单位,计算单位面积污染量的多少,采取缩减玉米、马铃薯种植规模的措施,控制环境污染速度,对单位面积排污量较少的蚕豆、水稻等农作物,应该鼓励农民加以种植,适时扩大农作物面积。

  流域内的工业,如饮料、食品制造、纺织等产业,污染排放强度较大,工厂的落场地址需要严格选择,厂内的排污设备也应配备齐全并及时更新换代。对于印刷、纺织等轻工产业排污量的降低,可以采取工厂搬迁、技术创新、调整布局的措施,或是政府对企业发展方向进行引导,开创具有民族性的、区域特点的扎染、刺绣传统手工业模式;流域内的食品制造与加工要充分利用地理位置优势和气候条件,大力发展果脯、茶叶为特色的加工产业,形成深加工、创品牌的生产模式,提高民族特色产业的附加值。

  大理州政府应鼓励民族区域绿色产业的开发,大力扶持生物研究、高精尖技术、地域优势材料等投入成本低、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高的特色产业,实现新兴产业的集群效应。旅游业的发展坚持调整空间结构,合理布局,以高产值低污染的模式为主要经营形式,有效控制旅游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针对旅游业产生的住宿、用餐等生活废弃物,革新污染物处理设备,推动旅游业的绿色发展、持续发展。

  (三)政府应制定环境保护和治理政策,强化其导向作用

  洱海流域内的污染问题提起了大理州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政策的出台和有效实施需要法律法规的保障,也需要强有力的经济政策的支持。

  洱海流域环境污染治理政策的落实,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进行保障与支撑。大理州政府应加强对实行污染与破坏的各行业的相关行为进行惩治,重点监督和不定期抽查排污量较大企业的生产行为和排污设备,从严执法,打击恶意污染环境的犯罪。

  法律法规是惩处污染行为的依据,经济手段的协调则是治理流域内环境污染的必要辅助手段。企业生产活动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不同,各行业间的税收可以采取等级差异形式,奖惩分明。对环境污染程度较高的企业收重税,并把罚款用于补贴因污染遭受损失的企业,鼓励走绿色发展路线的企业,控制流域内环境污染的扩大。财政拨款能够扶持中小企业增加污水处理设备,改善企业排污能力,促使污染废气废水在企业内部实现消化和处理,促进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改善水质等级。企业实现绿色发展需要资金的支持,政府应为企业开放更多的便利条件和融资途径,使企业贷款变得更加便利和便捷,为绿色企业的建设解决资金难的困境。政府可以通过地缘优势、民族特色等条件,招商引资,实现中外企业、高低端企业的相互交融,推动创新的、先进的环保技术引入进度,提高洱海流域内企业的绿色发展能力。

  实施主要入湖河流水环境综合整治、深入开展水污染专项治理,推进重点减排工程建设,坚决关闭排放超标的企业,对重点污染部门进行严格的、非定期抽査,对于有问题的企业,给予严厉的整治和处罚。

  六、结语

  习近平同志强调,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是我国国策的体现和基本要求,绿色的、循环的、低碳发展模式是实现经济转变的必然的要求。绿色环境发展理念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得以实现的理论指导,是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实现的必经之路。

  洱海流域内的合理农业布局、科学生态发展模式的构建,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的建立,需要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把洱海流域内的生态环境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筑牢洱海流域内的生态安全屏障。在洱海流域污染治理的过程中,树立以资源节约为前提,以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构成整体保护途径,不断地提高建设生态环境的自觉性,依据实际发展需求探索污染治理与保护的新举措,提升洱海流域环境的生态新境界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征程。

  参考文献

  [1] 《加强洱海保护治理 开启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J].大理日报,2012年12月25日.

  [2]杨光军.《对洱海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思考与探索》[R].调查研究(内部刊物),2010.

  [3]钱易,唐孝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56-97.

  [4]唐维红,白真智,孙阳.《“习近平经济工作论述”解读之四:绿色发展》[J].人民网,2016年2月26日.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