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论文发表护理风险管理
来源:未知 2019-05-14 10:44
目的:对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究。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7月~8月期间收治的300例进行护理风险管理的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作为实验组,将204例没
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
【摘要】目的:对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究。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7月~8月期间收治的300例进行护理风险管理的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作为实验组,将204例没有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心血管重症患者作为对照组。实验组男208人,女92人,年龄在50~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7.5岁;对照组男120人,女84。年龄在55~67岁之间,平均年龄61岁。结果:实验组实施护理风险管理非常满意263例,满意37例,不满意2例,护理满意度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心血管内科通过护理风险管理能够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工作失误,降低了不良事件发生率,增强了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习惯以及饮食结构的变化,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不断攀升,发病主要集中于中老年群体,常见血管、心脏、动脉以及微血管病变,出现动脉粥样硬化,使心肌严重受损,心脏无法正常各个器官泵血维持器官活动,如不及时救治会出现心脏衰竭,心脏功能缺失,心脏肥大,出现呼吸困难,极易发生猝死,已经发展成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疾病。心血管疾病逐渐引发人们重视以后,护理风险也逐渐增多,成为关系到心血管疾病救治效果的关键。由此,必须加强心血管重症患者的救治与护理风险管理意义深远。下面就相关研究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0年7月~8月期间收治的300例护理风险管理的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作为实验组,同年7月份~8月份收治204没有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心血管重症患,作为对照组。实验组中,男208人,女92人,年龄在50~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7.5岁;对照组中,男120人,女84。年龄在55~6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岁[1]。两组患者年龄、发病情况以及疾病种类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营造更加有利于患者与护理人员沟通的环境,健全医患沟通制度,使护理人员始终以最亲切、最热情的态度开展护理工作,主动与患者沟通,了解病史、发病原因、临床表现等,加强对患者安全事项的讲解,比如,室内严禁吸烟、主义防火、物品管理等,建设更加和谐、友好的治疗环境[2]。
1.2.2对护理风险进行评估
掌握每一名患者的并发症以及临床体征,对制定的护理方法加强评估;加强对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发现问题及时与医生沟通,加强术后与术前的护理风险防控;合理用药,谨遵医嘱;定期巡房,调整输液速度,检查是否存在脱针,各类治疗设施连接是否稳固等。
1.2.3加强护理干预
组建风险评估小组,制定更加科学的护理风险防范对策,各司其职,不断提升护理技能与沟通能力。做好各项安全管理工作,在卫生间、开水间铺设防水毯,防止患者摔倒,及时对有需要的患者进行搀扶,避免患者坠床;加强用药管理,仔细核对用药剂量、名称以及不良反应[3]。
1.3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应用
2检验数据资料。P<0.05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情况。
表1 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组数 |
例数 |
输液事故 |
摔倒 |
设备事故 |
操作过失 |
实验组 |
300 |
5 |
3 |
2 |
1 |
对照组 |
204 |
15 |
4 |
2 |
1 |
实验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39%,对照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为7.33%,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护理满意度对比
表2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组别 |
例数 |
非常满意 |
满意 |
不满意 |
实验组 |
300 |
263 |
37 |
2 |
对照组 |
204 |
96 |
100 |
80 |
3讨论
在心血管内科中加强护理风险管理有利于建立更加和谐的护患关系,减少了各种不良事件以及操作失误等等,对于护理风险的难预测性以及难防控性,采取护理风险管理是一种有效方法。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病情变化大,潜在恶化几率较大,风险因素众多,医护人员一直致力于风险排查与防范,将护理风险防范纳入到了重点管理事项中[4]。而护理风险管理仅是针对风险实施的管理,具有明显的预见性与防范性,除了加强基本的护理管理以外,还要充分了解患者家属以及患者的护理需求,制定更加个性化与多样化的护理风险管理对策非常有必要。提出如下几点管理对策。
加强整合护理工作内容,将护理工作的预见性提高,使风险变得可控,便于识别与管理;其次,不断提升护理人员的技能与责任心,坚持“以人为本”提高护理人员服务意识;还要在风险管理中多倾听患者家属的意见,护理人员与患者接触的时间最多,也是疏导患者心理问题的重要群体,在术前,患者经常出现恐惧、担忧以及烦躁等心理问题,需要护理人员及时与家属沟通,把握患者心理,以更好的开展心理疏导工作;不断强化用药护理,给药时必须明确剂量以及药量,采取护患双反互检的方法,确保发药数量与实际用药数量一致,主动问询用药标准,做到遵医与科学用药,一些特殊药品的应用需做好交接[5]。
综上所述,在心血管内科开展护理风险干预工作不仅能够减少各种护理风险,还能营造良好的护患关系,增强护理满意度,为增强疾病治愈率创造了条件,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任惠廷,刘瑞芳.关于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探究[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4(1):362-362.
[2]斯朗玉珍,次仁卓玛,何爱花等.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评估和措施[J].西藏科技,2015(3):52-53.
[3]罗华,李小青.护理风险评估及预防在心血管内科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1(28):3367-3369.
[4]李赞,吕燕,张联合等.在心血管内科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对策探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5,28(6):981-982.
[5]张少华,李晓梅,付文波等.心血管内科给药护理不良事件发生频率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2):215-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