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论文:介入上肢垫联合压迫止血器在冠脉介入术后的应用及护理分
来源:未知 2020-09-07 15:44
目的:探讨冠脉介入术后应用介入上肢垫联合压迫止血器的效果及其护理措施。方法:研究对象取2017年4月15日至2018年6月1日我院66例行冠脉介入术治疗患者,根据动态随机法,均分为两
护理论文:介入上肢垫联合压迫止血器在冠脉介入术后的应用及护理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冠脉介入术后应用介入上肢垫联合压迫止血器的效果及其护理措施。方法:研究对象取2017年4月15日至2018年6月1日我院66例行冠脉介入术治疗患者,根据动态随机法,均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压迫止血器,在此操作下,观察组结合介入上肢垫止血。观察两组术后六小时术侧指端动脉血氧饱和度、疼痛、肿胀情况,并对比两组并发症、患者舒适度情况。结果:观察组血氧饱和度波动值、疼痛评分及术侧指围分别为(0.27±0.10)、(1.03±0.21)分、(0.16±0.04)cm,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概率(6.06%)较对照组的24.24%显然更低,P<0.05;在舒适度方面,观察组指标为9.09%,相比对照组数据明显更优,P<0.05。结论:介入上肢垫联合压迫止血器应用于冠脉介入术后,效果显著,可有效止血,降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改善预后效果。
【关键词】:冠脉介入术后;介入上肢垫;压迫止血器
近几年来,冠脉介入治疗应用越来越广泛,其具有并发症少、预后恢复快、创口小等优势,且不必强制卧床,是冠心病治疗的重要手段[1],能够快速再通闭塞血管,改善临床症状,保证患者安全性。在实际过程中,以经皮桡动脉介入为主,术后压迫止血与患者恢复情况有直接关系,以往,采取绷带加压止血,可取得一定效果,但腕部属于制动、受压状态,加之患者过于焦虑、紧张,对穿刺部位注意力过于集中,临床配合度不高,健康教育措施无法贯彻执行,极易出现肿胀等不良事件。如何寻找更为可靠的止血方法,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探讨介入上肢垫联合压迫止血器应用于冠脉介入术后的临床价值,并分析其护理措施,便于为实际工作奠定基础。
1临床资料及研究方法
1.1临床资料
取2017年4月15日至2018年6月1日的行冠脉介入术患者(66例),动态随机化分为两组。本次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对照组:年龄平均(64.91±2.76)岁,最大70岁,最小58岁,男女比18:15(共33例);其中,12例伴有高血压,21例伴有糖尿病;其中,13例为初中及以下,12例为高中,8例为大学及以上。
观察组:年龄平均(64.58±2.90)岁,最大71岁,最小56岁,男女比20:13(共33例);其中,13例伴有高血压,20例伴有糖尿病;其中,15例为初中及以下,13例为高中,5例为大学及以上。
纳入标准:首次行冠脉介入治疗者;术后恢复较佳,未出现沟通障碍,意识清晰;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积极配合研究。
排除标准:术后可见严重并发症,如心肌梗死、迷走神经反射等;经右桡动脉穿刺未成功;肝肾等重要系统功能障碍者;其他脏器或系统严重疾病者。
两组上述资料比对差别微弱,P>0.05。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使用压迫止血器,通过压板将其放置于动脉穿刺点,并采取胶带妥善固定,螺旋手柄加压,直至止血良好。使用前对止血器进行检查,明确穿刺点后,覆盖无菌纱布,切记纱布勿折叠,妥善放置止血器,并调整基座,维持压板、螺旋手柄平衡,螺旋手柄顺时针旋转六至八圈,加压,待平衡稳定后,将动脉鞘拔出,螺旋手柄继续顺时针旋转三圈,确保穿刺点不出血。
观察组在上述操作下,联合介入上肢垫止血,其为坡形海绵三角垫,将其置于患侧上肢,确保手掌面朝上,上肢超过心脏水平,嘱咐患者不得剧烈运动,加强临床观察,两小时后压力减少为一半,之后每隔一至两小时,放松一次。
两组均进行制动操作,不负重,引导患者进行手掌轻握活动,密切关注术侧肢体颜色、出血情况、桡动脉搏动情况,及时处理异常状况。
1.3实验指标
观察两组术后六小时术侧指端动脉血氧饱和度、疼痛、肿胀情况,并对比两组并发症、患者舒适度情况。
疼痛采取视觉模拟评分判断,最高十分,得分越低优势越大。
1.4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术后六小时术侧指端动脉血氧饱和度、疼痛、肿胀情况),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卡方检验(并发症、舒适度情况),数据分析采取SPSS21.00软件,存在对比差别以两者之间P<0.05表示。
2结果
2.1两组术后临床指标对比
观察组血氧饱和度波动值、疼痛评分及术侧指围分别为(0.27±0.10)、(1.03±0.21)分、(0.16±0.04)cm,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下表(表1)。
表1:对比2组指端动脉血氧饱和度、疼痛、肿胀情况
2.2两组并发症情况对比
观察组并发症概率(6.06%)较对照组的24.24%显然更低,P<0.05,见下表(表2)。
表2:对比2组并发症发生概率(n,%)
2.3两组舒适度情况对比
在舒适度方面,观察组指标为9.09%,相比对照组数据明显更优,P<0.05,见下表(表3)。
表3:对比2组舒适情况(n,%)
3讨论
随着社会发展及生活习惯的改变,冠心病发生概率不断增加,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安全,临床以手术、药物等治疗为主。冠脉介入术应用效果显著[2~4],可有效控制病情发展,挽救患者生命,术后止血效果直接影响着预后发展,手术过程中常需使用抗凝药物,术后止血通常采取加压压迫,可获得一定效果,但需予以二十四小时制动,严格卧床休息,活动受限也会造成肌肉僵直等现象[5],同时,引发焦虑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影响其舒适度,可见腰酸背痛、烦躁不安。
本文观察组联合应用压迫止血器及介入上肢垫止血,其中,压迫止血器属于小型器械,能够直接对渗血、出血进行观察[6],直视桡动脉穿刺点,同时,还能够根据桡动脉末梢循环、搏动、渗血等情况,对绑带松紧度、压力及时调整,进一步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术后无需长时间卧床[7~8],进而避免出现相关并发症,减轻患者痛苦,具有操作简便、效果显著等优势,且护理操作简单,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护理人员工作负担,进而提高工作效率。介入上肢垫将术侧手腕、手掌等部位抬高,能够改善静脉回流[9~10],进而缓解局部疼痛、肿胀等情况,其为凹槽形,能够避免患者无意识活动,提高其依从性,防止穿刺部位血肿等并发症发生[11],进一步提高其舒适度,改善预后效果。
实际应用过程中,还需加强护理干预,主要涉及:①健康教育,主动为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目的、流程、注意事项等,重点强调介入上肢垫、压迫止血器的重要性,术后出血的危害,提高其配合度,为其展示成功案例及操作者丰富经验,获取其信任,提高治疗信心。②心理干预,主动与患者加强沟通交流,患者因病情、卧床等因素,可能会出现一定心理障碍,护理人员应加强语言、行为观察,评估其心理状况,采取深呼吸、抚触、鼓励性语言、音乐疗法等方式,疏导其不良情绪,引导患者积极配合。③并发症干预,加强心电图监测,密切注意胸痛、胸闷、肿胀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压迫器使用后,极易出现血肿,应保持胶带均匀用力,压板与其保持平直,另外,胶带粘连处也会出现一定皮肤损害,应轻柔解除压迫止血器,胶带以温水润湿,并轻轻摩擦局部皮肤,缓慢揭下胶带。若患者出现肢体发凉、麻木或疼痛等状况,应立即减压,血管穿刺部位未出现血肿,或穿刺点无出血、渗血现象,旋转手柄即可缓解,临床应密切注意病情变化,及时上报处理异常状况。④饮食指导,术后加强饮食干预,计算每日所需能量,了解其不良饮食习惯,并加强干预,纠正其错误行为,促使其了解不良行为习惯对预后发展的影响,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为基本原则,严格控制盐分摄入,避免辛辣、刺激、生冷食物。出院后,加强随访,了解饮食情况,并及时纠正其不良行为,养成健康饮食习惯,消除潜在风险。
此次结果中显示,在术后指标方面,观察组血氧饱和度波动值、疼痛评分及术侧指围分别为(0.27±0.10)、(1.03±0.21)分、(0.16±0.04)cm,相比对照组更优,P<0.05;观察组并发症概率(6.06%)较对照组的24.24%显然更低,P<0.05,以出血、血肿等较为常见,经相应处理均基本恢复,未出现严重后果,临床安全性得以保证;在舒适度方面,观察组指标为9.09%,相比对照组数据明显更优,P<0.05,常见腰背酸痛、烦躁等现象。由此可知,观察组所用止血方法更具优势,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更佳,舒适度更高,并发症风险低,可有效避免术后疼痛等发生。张文杰[12]等人曾将介入上肢垫应用于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结果与本文极为类似,术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更低,血氧饱和度波动更小,这也进一步表明此方法的应用可靠性及可行性。
综上所述,介入上肢垫联合压迫止血器应用于冠脉介入术后,临床价值较高,可有效控制出血,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改善预后效果,提高患者舒适度,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王晓波,李健,李乔娃.自制介入上肢垫联合止血器在老年冠心病介入术后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21):1590-1591.
Leeuwen M A H V,Mieghem N M V,Lenzen M J,et al.The Effect of Transradial Coronary Catheterization on Upper Limb Function[J].Jacc Cardiovasc Interv,2015,8(4):515-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