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提供普刊和核心期刊职称论文业务;提供实用新型专利、发明专利业务;提供个人出书业务、主编、副主编、参编挂名,独著;提供国家级课题一条龙服务,课题上知网,欢迎各位客户加微信、qq 在线咨询。

联系方式:QQ:1281888234(微信同号);

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宝库 > 文科综合 > 图书翻译 >

翻译论文: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下的中西方翻译理论反思

来源:未知 2020-08-08 21:22

摘要:

  对中国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是应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战略措施,对中西方翻译理论进行研究与反思有利于中国文化更好地传播。从中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为出发点,重点介绍了中国

  翻译论文: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下的中西方翻译理论反思

  摘要:对中国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是应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战略措施,对中西方翻译理论进行研究与反思有利于中国文化更好地传播。从中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为出发点,重点介绍了中国翻译史上的高潮期及西方翻译理论史上的重要翻译家及其观点,最终对中西方翻译理论进行了反思,提出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翻译对策:文字翻译的过程中注重文化的翻译;培养更多的高水平的本土译者;注重并提高我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效果;将中西方翻译理论提升至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高度上来。

  关键词:中国文化;翻译理论;翻译对策

  2010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相关战略,经过了几年的发展,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但是与全球经济化发展相比,其发展速度并不乐观,中国文化在“走出去”的道路上仍存在一些障碍。从文学的角度出发,尽管我国文学从没有停止过向海外传播,同时,我国政府更是推出了很多支持对优秀文学作品进行翻译的相关政策,但是“翻译”仍旧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文化“走出去”,导致中国文化在“走出去”的道路上至今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1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下中西方翻译理论发展

  一直以来,中国文化“走出去”都与中西方翻译理论息息相关,可以说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中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史,纵观中国文化向海外传播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国家相关部门展开了许多中国文学的翻译与海外推介工作,而《中国文学》杂志的创办标志着我国文学海外传播的第一步,20世纪60年代与70年代,《中国文学》杂志的英语版与法文版分别出现。20世纪80年代,我国很多著名古典文学著作、系列丛书及当代著名作家作品,比如《离骚》、《聊斋志异》、“熊猫丛书”、《鲁迅文集》等外译本分别问世。《中国文学》杂志外译本作为当时我国文学界中的最高标准,为我国文化海外传播打开了一扇窗口。21世纪,随着国际上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特别是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下,我国文化外议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国文学翻译主要是由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引领,由著名高校组织相关学者展开相关翻译会议,将我国一些古典名著、优秀当代文学作品翻译为西方语言,开拓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新路径。

  1.1 中国翻译理论发展

  我国真正的翻译理论起始于严复所提出的“信达雅”,简明扼要、概括性极强是严复所提出的翻译理论“信达雅”的显著特点,它曾经一度成为我国翻译界的金科玉律,对整个翻译界产生了极大地影响。此后,傅雷的“神似”论观点与钱钟书的“化境”说对翻译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两种观点都从美学的角度解释了翻译的本质。严复所提出的“信达雅”翻译理论,简单明了的表达出了翻译的标准,“信”指的是可信,既对翻译者的翻译行为具有一定的规范作用,又包含译文的文本信息必须与原文等值地要求。“达”是指译文在语句上必须顺畅,能够表情达意,并与原文向对应,与“信”相比,“达”更加强调对译文语言的忠实性。“雅”指的是典雅,主要指译文在体裁、修辞及结构特点上所构成的译文整体效果必须与原文相一致,强调译文对原文中语言形式的忠实性,译文必须要与原文语言典雅的风格相一致。“信”、“达”、“雅”的融会贯通使原文的语体风格在译文中得到如实地再现,使译文更好地体现出原文的民族文化特色、时代风格及作者的风格特征。对于一篇理想的译文来讲,“信”、“达”、“雅”是其必不可少的要素,三者相互影响、不可分割,三者共同作用才能真正实现译文对海外读者的吸引力、感染力,使其产生的社会效应达到与原著作同等的影响力度,是译文达到翻译的最高境界。傅雷的“神似”翻译观点将翻译比作为临画,必须追求原文与译文的神似而非形似,从艺术学、审美的角度突出了翻译应该达到的标准。钱钟书的“化境”翻译理论观点将“化”作为了文学作品翻译的最高境界,他认为在将一国语言文字翻译为另外一国的语言文字时,如果可以不因语言习惯的不同而暴露出生硬牵强的迹象,而将原文的文化特色仍能完全地保留在译文中的话,那么就属于化境了,也就达到了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

  尽管我国传统的翻译理论具备较大的理论价值及指导意义,但其仍旧存在一定的不足与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翻译理论研究也在快速发展着,翻译理论相关研究工作也从过去那种经验式、感悟式的散论进入到了理性科学的系统研究中。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下,我们不仅要汲取西方先进的翻译理论,也要深入挖掘我国传统翻译理论中存在的精髓,以构建一套系统的、科学的现代化翻译理论体系,更好地帮助我国文化的海外传播。近些年来,我国翻译理论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胡增生教授所提出的“生态翻译学”,胡教授应用进化论的观点对翻译进行了宏观上的解释,为我国现代化的、科学的翻译理论体系建设及我国翻译理论的繁荣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1.2 西方翻译理论发展

  罗马帝国时代的西塞罗一直被西方翻译界成为西方翻译历史上的首位非常重要的翻译学家,在其两部著名作品《论善与恶之定义》与《论最优秀的演说家》中,他对翻译相关的理论问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阐述。首次将翻译分为了“直译”与“意译”两种,提出了两种最基本的翻译方法,为西方翻译理论与翻译方法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自西塞罗之后,西方翻译理论研究史上又涌出了很多优秀的翻译理论学家,他们各自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研究角度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翻译理论及观点。施莱尔马赫对文学翻译和机械性的翻译进行了对比,提出了二者之间的区别。在西方翻译理论界,最具影响力的翻译理论家是出现在20世纪的尤金·奈达,此时,西方的翻译理论研究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与进步,“动态对等”的观点讲的是翻译应遵循最接近原文、最自然地信息对等。西方翻译理论中的等效论强调译文需要与原文的作用及原文的效果相同,在翻译的过程中并不特别注重原文的字面意思。英国翻译理论学家卡特福德所提出的“等值翻译”论,将翻译认为是用一种语言的话语资料对另外一种语言的话语资料进行等值地替换,因此,翻译实践过程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寻找语言的等值成分,翻译理论的中心任务是描述翻译等值的本质,以及达到翻译等值的条件。另外,西方翻译理论界的翻译理论学家勒弗维尔与巴斯内特都提出社会文化会对翻译产生重大影响,对翻译具有制约的作用。弗米尔等认为必须依据目的性进行翻译,翻译主要是为目的服务的。在西方翻译理论体系中,文艺学翻译理论路线及语言学翻译理论路线是其最主要的且较清晰的两条路线。文艺学翻译理论路线相关研究者将翻译视作一种文学艺术,而翻译的重点任务就是对文学进行创新创作的过程。而语言学翻译理论路线的相关研究者认为语言始终都是翻译所关注的核心与重点,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求译者必须将翻译相关理论、句子的语义、语法功能等进行紧密的联系,从语言的结构性特征和语言的操作性技巧上对相关的翻译问题进行论述,翻译的最终目标是为了生成与原文本对等的译文文本,同时力求说明如何从词汇和语法结构等各个语言层面去产生这种对文本。西方翻译理论界的这两条最主要的翻译理论路线可谓是各有所长,同时也都存在一定的缺陷。文艺学翻译理论特别强调的是翻译的结果与目的,从宏观上注重译文的艺术性效果,但却忽视了对翻译过程中语言的特征、语言的操作性技巧的相关研究,也不追求译文与原文在语言结构上的对等性,同时也忽略非文艺作品的翻译和文艺作品翻译中的非创造功能。而语言学翻译理论在翻译的过程中重点强调的是译文的语言性结构特征,不注重翻译作品本应具有的美学功能,在对艺术作品进行翻译时忽视了译文的艺术再现性,其理论分析通常局限于作品中的单个字词、句子或者语法、句法等,忽视了文本的整体性主题性结构和文本的话语和语篇结构这一更广阔的内容,忽略更大范围的文化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目标文本的生成和接受所产生的影响。

  2 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下中西方翻译理论反思

  翻译理论研究中的“文化转向”及中西翻译文化维度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对于我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思想具备非常重大的意义。从中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结合中国当代文化“走出去”战略思想,对中西方翻译理论进行一定的反思,对于我国文化更好地进行海外传播具备一定的现实意义。

  2.1 文字翻译的本质是文化的翻译

  中国文学作品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中古著名文学作品进行翻译使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其实就是将中国文学作品所承载的中华民族文化、价值观念与中华精神等承载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传统与中国当代形象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进行海外传播,因此,从国家宏观层面上来讲,学术界一直热议的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问题就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问题。对中国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是我国进行公共外交的重要途径,文学作品出版发行行业及版权服务行业都作为我国文化产业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在发展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促进我国文化海外传播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就目前来讲,我国文学作品在西方国家大众读者中的影响力仍旧存在较大的局限性,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制约了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对我国著名文学作品进行翻译,从表面上看,翻译的仅仅是文学作品中的文字,但实际上翻译的确实我国的文化,翻译的是文学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内涵。我国大多数文学作品不管是在背景的设定还是在书写的习惯上都具备明显的中国特色,如果国外的一些大众读者没有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的了解,那么他们讲很难理解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国的文学作品也很难被海外读者所接受。因此,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下的中国文学作品翻译实质上是对中国文化的翻译,在追求较高质量的译文的同时,也可以对我国相关的文化进行一定的宣传,不仅仅可以吸引更多的国外读者,提高文学作品的知名度,还可以向海外读者进行中国文化相关培训,使海外读者了解我国文化,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的著名文学作品,使我国文化“走出去”与文学作品翻译相辅相成。

  2.2 培养更多的高水平的本土译者

  目前来讲,“汉学家模式”依然是我国文学、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依靠力量,在中国文学、文化的对外传播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因为精通我国汉语文化的海外汉语学家的数量非常少,如果过分地以来该翻译模式,则会对我国文化对外传播,特别是大规模对外传播造成一定的阻碍;另外,海外汉语学家在对中国文学作品进行翻译的过程中,更喜欢应用归化翻译策略,这样可以有效减少西方读者在对中国文学进行阅读时由于两地文化的差异性而引起的文化冲击,有助于扩大我国文学作品的海外读者数量,但同时也制约了中国原文化的对外传播。所以,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下,想要真正实现我国文化走向国际的远大目标,则必须要培养更多数量的高水平的本土译者,将我国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中国特色文化翻译到译文中去,但是,目前我国翻译界缺乏规范性、翻译人员的工资待遇也较差,而专职翻译我国文学作品的高质量人才更是极度缺乏。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下,必须加快优化我国翻译市场机制,有效提高我国本土译者的翻译水平及待遇水平,培养通晓我国历史文化且能熟练掌握目的国语言的高水平的本土译者。

  2.3 注重并提高我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效果

  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下,对我国文学作品进行海外译介,并非是简简单单的翻译问题。有很多人认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就是将中国的文学作品及文学典籍翻译成目的语文本,那么中国的文化和文学就自然地传播出去了,很显然,这种观点把中国文化走出去这一问题简单化了。对我国文学作品进行翻译及海外传播是我国整个文化产业的重要部分,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应该走市场化的道路,全面了解国外的文化市场,了解国外大众读者对我国文化的需求,注重两地文化差异性下两国读者的作品阅读及思维差异,了解国外大众读者想要阅读的文学作品,有很多在中国未引起强烈反响的文学作品却在西方国家得到了非常广泛的传播,因此,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下,应以国外文化市场为主体进行资源的配置,更有利于我国文化及文学作品的海外传播。

  2.4 将中西方翻译理论提升至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高度上来

  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文化逐渐被提升到国际关系的中心地位,加强文化的海外传播在提高本国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上具有关键性作用。我国作为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具备鲜明特色的历史文化是我国软实力的核心力量,但是文化软实力无论是在输入还是在输出上,都离不开翻译这一个关键性问题。在我国近代史上,翻译在推进我国社会进步上具有革命性力量,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通过翻译将大量的西方文化、文学、观念引入我国,将西方民主、自由、科学及共和的观念引入我国,且这些观念在当时社会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社会的改革、革命和民族救亡运动等;在今天,全球化背景下,翻译又在推动我国文化“走出去”上担当者重要的角色,在扩大我国文化的海外影响力上起着关键性作用,在有效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上具有较大的推动性作用。尽管时代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但是翻译的战略性意义依然重要,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下,我国进入了新一波的翻译高潮中,而翻译的中心由过去的“译入”变为当代的“译出”。运用正确的翻译手法,将我国经典的文学作品及其蕴含的中国文化翻译为目的语文本,有效运用现代这种温和的、更易被海外读者所接受的方式进行中国优秀文化及价值观念的传播,有效利用翻译的力量提高我国文化的软实力。因此,将翻译提升到国家文化软实力战略的高度,我国文化才能真实实现其“走出去”的伟大目标。

  3 结束语

  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下,中西方翻译理论作为我国文化海外传播的重要战略措施,加强对中西方翻译理论的反思,在对中国文学作品进行文字翻译的过程中注重文化的翻译、注重培养更多优秀的本土译者、文学翻译界应该走市场化道路、将中西方翻译理论提升至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高度上来等相关策略,真正实现我国文化“走出去”的伟大目标。

  参考文献:

  [1]谢雯雯.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外事翻译中中国特色表达的处理[J].校园英语,2016(1):214-215.

  [2]张庆盈,樊丽霞.论中国翻译理论发展的过程[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79-83.

  [3]王安源.浅谈中国传统翻译理论[J].鸭绿江,2016(2):168.

  [4]申羚玉.浅析中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及翻译的基本原则[J].青春岁月,2013(12):103.

  [5]刘菲,陈效新.浅议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J].英语广场,2015(7):41-43.

  [6]戚玉晶.五四运动以前中国翻译理论发展简述[J].考试周刊,2015(46):12-13.

  [7]王宏,王婷婷.析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思中国翻译学派的建立[C]语言·跨文化交际·翻译,2011(12):109-117.

  [8]易经,谢楚.中国近代翻译理论研究发展脉络[J].武陵学刊,2012(4):126-130.

  [9]王林利.中国历史上四次翻译高潮与中国翻译理论发展[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07(5):94-96.

  [10]张忠慧.中西方翻译理论对比之严复与奈达[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3):37-38.

  [11]康乐.中西方影视翻译理论研究发展与现状比较[J].商情(科学教育家),2007(10):81-86.

  [12]常 斐.忠实观视域下的中西方翻译理论对比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3(5):126-129.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