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提供普刊和期刊职称论文业务;提供EI会议国际英文普刊业务;提供个人出书业务、主编、副主编、参编,独著;欢迎各位客户加微信、qq 在线咨询。

联系方式:QQ:916148(微信同号);

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宝库 > 政治哲学类 >

政治论文:同辈群体视域下强化大学生政治认同的路径探析

来源:未知 2021-02-10 22:53

摘要:

  青年大学生是当代最受瞩目且富朝气与活力的群体。可以说,当代青年肩负着时代赋予的使命与责任。作为青年中的庞大群体,大学生政治立场坚定与否关系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命运

  政治论文:同辈群体视域下强化大学生政治认同的路径探析

  青年大学生是当代最受瞩目且富朝气与活力的群体。可以说,当代青年肩负着时代赋予的使命与责任。作为青年中的庞大群体,大学生政治立场坚定与否关系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命运。党和国家只有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强化政治认同,才能促使政治情感与政治行为高度融合,做到知行合一。

  一、同辈群体与政治认同的相关概述

  (一)同辈群体

  同辈群体多产生于青少年阶段,活跃于校园,是年龄相近,品行、价值观相仿的非正式群体。群体成员通过语言和行为符号表达自身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影响其他成员的思维方式,使成员的处事态度和行为准则逐渐接近与趋同,达成群体规范。在多数意义上,群体成员具有日益趋同的价值观,他们通过情感交流、信息共享的方式,使成员接受到多种信号的刺激,从而开拓视野,提升思维高度。

  同辈群体与每个大学生息息相关。在大学阶段,学生们的大部分时间都在高校度过,他们更易受同学伙伴的影响,且深远持久。大学校园中的班集体、党团组织、学生团体,是几种常见的、较为规范的同辈群体形式,它们有权威的规章制度和组织领导,以此规范和约束成员行为。而大学生自发组成的群体,整体态势较为乐观,但由于缺少有效引导,也会出现群体逆反人格问题,表现为疏离老师和班集体。这反映出身处同辈群体中的每个大学生都存在被消极同化的可能性,如若不加以积极引导,则会出现盲目跟风现象,滋长校园不良风气。所以,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认识到同辈群体存在的问题,努力挖掘其积极的教育优势论文发表

  (二)政治认同

  “认同”一词最早由弗洛伊德将其作为心理学概念提出,他认为认同是人的一种普遍的心理过程,与模仿类似,但更接近于同化。之后经过埃里克森的研究,将认同概念由心理学领域扩展到政治、哲学多个领域。对于政治认同,我国学者史献芝、刘建明这样概括:在一定的政治生态条件下,人们在从事社会政治生活的实践中,对现存的政治制度、政治规范、政治秩序、政治价值观及政治权利系统的运行方式所形成的一种情感或意识上的归属、承认、接纳、认可、赞同和政治行为上的服从。简单来说,政治认同是人们在政治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上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是人们发自内心的接受国家的政治实体,它注重强调人的主观心理感受。

  由于获取政治信息的途径不一,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知参差不齐,大致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大学生的政治认知水平较低。这一阶段的政治认知来自于被动地接触政治信息,比如政治公开课、强制性的社会实践。第二个阶段,大学生的政治认知有所提高。他们乐于主动接触政治信息,思想自觉性得到提升。这一阶段的认知表现多发生在大学生的重要成长节点上,比如班干部竞选、加入党组织、工作实习等。第三个阶段,大学生的政治认知趋于成熟,政治情感更加饱满。不仅仅只停留于简单的政治学习,还能通过树立起来的政治价值观指导行为实践,政治参与的热情高涨。

  二、同辈群体视域下强化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机遇

  社会文明的发展,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时代要求,迫切需要大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增强政治自觉,以融入社会大舞台。此外,大学生还面临即将步入社会的现实问题,其中就包含着社会角色的选择定位以及社会参与能力。这就需要高校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还能凝聚各方力量,综合施策。既能看到宏观环境感染力,也能深入挖掘微观环境的潜在教育因素,做好对大学生的政治引领工作。

  (一)以群体互动,了解大学生的政治心理

  大学生追求个性独立,比较排斥父母和老师的行为管束,对其说教式的思想教育表现出明显的抵触心理。他们更热衷于在同辈中表达情感,宣泄情绪。由于与同辈有更多相似性,这种情感倾诉更容易引起共鸣。而政治心理是大学生在了解政治、参与政治的过程中产生的内在心理感受,主要通过外在的政治情感表露出来。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培养建立在对政治心理分析的基础上,只有切实了解到学生们的心理状况,才能对症下药。

  当前大学生的政治心理普遍不够成熟,表现出对政治的疏离。首先,他们关注政治的主动意识不够强。对政治的学习只停留在公共政治课上,被动接受政治思想的灌输,课下很少或者几乎不会自觉了解时事政治。其次,政治学习的动机不明确。高年级的学生由于工作需要,会主动接触政治理论,学习的积极性相对较高。而低年级学生的政治意识有所欠缺,对政治的认知较为模糊,在政治学习中存在懈怠和散漫。因此,这就需要发挥同辈群体优势,引导低年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增强政治学习的主动意识。

  大学校园是个微妙的人际交往圈,每个学生都离不开与他人的互动交往。一般而言,低年级学生对于成绩优异、能力突出的高年级学生,有着天然的崇拜心理,他们更倾向于向高年级学生表达利益诉求和心理困惑,而高年级学生的言行也直接关系他们的行为选择。

  (二)以情感熏陶,深化大学生的政治认知

  政治认知是大学生政治行为选择的前提,也是强化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关键环节。大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了解政治动态,比如:互联网、政治公共课、社会实践等,这些都是获取信息的显性路径。同辈群体作为隐性教育资源,它的优势就在于同辈言行及情感的感染力。同辈成员具有平等的关系,相比典型的英雄人物事迹,同学们更能切实体会到周围同学的行为感染力,真切地感受到榜样的力量,拉进彼此间的心理距离。

  政治情感是人们对政治生活的内心感受和情感体验,政治认同需要政治情感的调节。政治情感具有稳定性,语言和行为是情感的外在表现形式。在群体互动中,某一成员通过政治情感的流露,为其他成员传递情感信号,在信号接收的过程中,会产生思想碰撞,进一步深化问题见解。情感具有感染力,通过情感熏陶,有利于提高群体的整体认知力。

  众所周知,每个群体中都有最核心的人物。一般而言,核心人物的能力最为突出,有较强的组织力,也有一定的话语说服力,比如班集体中的班长和团支书。他们与老师接触紧密,思想见解要比普通学生深刻。由于身份的特殊,他们的情感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促使普通学生做出一定的行为改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引导核心人物表达思想情感,流露情感信号,积极传播好校园正能量,增强与同学们的情感共鸣。

  (三)以行为激励,推进大学生的政治实践

  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强化过程,遵循知行合一的原则,既注重政治理论的灌输,打牢理论基础,也重视个体的实践参与,增强政治体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因此,高校的政治教育工作要综合施策,双管齐下,坚持理论和实践的双向引导。

  政治实践是培养政治认同的重要途径,只有切实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才能增强情感体验,增强对政治情感上的归属感。教学工作中的社会实践,是课程知识的补充,有助于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但由于短期内学生们看不到实践功效,因此参与效果也不尽如意。而同辈群体可以激发成员实践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群体中,部分成员因某些积极的政治行为获得正面激励,比如获得老师赞赏、赢得物质和精神奖励。这些真实的行为反馈,对他人起到了行为激励的作用。为了获得同等奖赏,其他成员就会进行一定的行为模仿,无意中提高了政治行为的自觉性。学生由行为模仿到行为自觉,反映出个体行为动机的升华。

  三、同辈群体视域下大学生政治认同面临的挑战

  (一)对群体中典型人物盲目崇拜,容易丧失个人主观判断

  同辈群体中的典型人物,一般开朗健谈,具有较强的组织领导力。他们处理问题,思维活跃、沉着冷静,往往能以实际行动赢得群体成员的广泛认可。这种吸引力,促使成员做出积极的行为转变。但是,在某种意义上,也容易走向极端,引发成员的盲目崇拜,进行消极的行为模仿。对典型人物过度崇拜,容易丧失自我独立意识,成长为依赖性人格。在重要政治问题上,由于对他人绝对盲从,缺少个人主观判断,就容易受到错误认知的迷惑,从而陷入认知误区。我们既注重凝聚群体共识,也尊重个性差异和个人意志的表达。

  (二)消极型同辈群体对学生成长造成的危害最大、影响最深

  大学生同辈群体是学生自发组成的非正式群体,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会产生一些消极型群体。而学生为了融入到群体,就不得不服从群体规范,做出言行的妥协和让步,甚至沾染不良风气。消极型群体对个体成长发展的危害性最大,当群体规范与社会规范发生冲突时,基于群体信任机制的建立,致使他们选择群体发展利益,做出反社会、反道德的行为,并有可能将不良习惯带入到今后的工作中。此外,大学生的思想尚未成熟,强大的群体凝聚力,会使他们产生心理依赖和行为盲从。

  四、发挥同辈群体优势,强化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举措

  同辈群体作为一种微观环境,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力具有双重性,应用不当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需要高校权衡同辈群体的利弊,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引导,强化同辈群体的正面影响力,使每个大学生都能在群体相处中收益。

  (一)加强对学生团体的组织培养

  学生团体是大学生因兴趣和特长自发组成的组织,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拓展,也是拉进人际关系的交流窗口。学生团体作为同辈群体的一种表现形式,始终坚持以服务学生为目标。高校中的学生团体,包括各种形式的社团、协会,他们在丰富校园文化方面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产生了组织无序,管理混乱的现象,丧失学生团体应有的功效,给高校的学生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那么,如何更好的发挥学生团体的功能,使学生从团体中获得政治教育,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我们要认识到,学生团体与每个大学生都紧密相关,既有助于培养学生们的实践能力,也有助于缓解学习压力。因此,我们不仅要维持紧张有序的工作状态,还要营造轻松舒适的团体氛围,实现个人与团体发展的有效契合,进而调动广大学生积极性。第一,引导学生团体开展高品位、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注重培养学生们的政治素养。在各类活动举办的前期,对学生团体进行不定期培训,引导团体活动紧扣时代主题,并结合学生群体的发展诉求,开展有政治价值的教育活动。在活动举办的过程中,针对活动主题,适时地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教育。第二,鼓励学生团体采用宣传手段,扩大受众群体范围。由于学生团体与教师接触较为紧密,无形中会受到教师进步思想的熏陶与感染,作为师生沟通的中间桥梁,学生团体应充当好宣传者角色,增强群体影响力。在创办团体活动中,做好整体宣传规划,并采用交叉宣传方式,确保宣传工作落到实处。此外,还要注重宣传内容的趣味性,既能把主要任务传达到位,也提高了学生对活动的期待值。

  (二)对同辈群体成员进行区别指导

  每个群体中都有典型人物和普通人物,群体成员的能力水平是划分人物属性的关键标准。这两类人物在群体中所处的地位不同,所发挥出的功能作用及影响效果也不尽相同,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采取相区别的方法进行针对性指导。

  典型人物是群体中具有组织领导力和话语说服力的关键成员,他们往往能力出众、表现力突出,致力于调和群体成员的不同诉求。在缓和群体矛盾、改善人际关系以及凝聚群体共识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对待典型人物要采取重点教育的方法,强化正面影响力。第一,着重加强对典型人物的政治教育,培养政治敏感性。凭借出色的组织领导力,典型人物的言行具有强大感召力,特别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典型人物,既能引导成员通过行为“模仿”做出积极改变,也有助于搭建起群体交往的信任机制。基于群体间的信任,典型人物对他人的政治影响力表现在: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可以提升成员的政治认知及政治参与意识,促使政治理念内化为成员的政治自觉,为正确政治价值观的形成提供思想指引。而错误的政治认知则会误导成员的政治实践。所以,发挥典型人物的领导核心作用,要通过理论灌输与启发的手段,丰富典型人物的知识储备,打牢政治理论基础,增强话语感染力。第二,鼓励典型人物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将社会实践作为提升综合发展能力的必要途径,在实践中锻炼才能,强化政治认知。同时,引导典型人物自觉承担起思想宣传的重任,在人际间的互动沟通中,善于纠正他人的错误认知,传播正确的政治观念。

  普通人物占群体中的绝大多数,多数情况下,他们不擅言语表达,但执行力较强,能够服从组织安排,配合群体工作。由于这种服从力建立在信任机制上,所以极易丧失个人主观判断。因此,对待普通人物要采取积极引导的方法,避免其走入认知误区。教育者可以通过多种宣传方式向普通大学生普及同辈群体知识,加深学生们对该群体的认识与理解,引导学生们理性看待同辈群体。在人际交往中,既能保持独立人格,又善于吸收他人的积极观点。此外,鼓励和引导普通学生创办有时代特色和教育价值的校园活动,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性和独立性,既注重发挥学生个人优势,也能在实践参与中积累经验、深化认知,做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协调统一。总之,在群体环境中,既要注重凝聚群体共识,也要为成员个性发展和独立意识的培养创造应有的空间。

  (三)适当激励学生群体的政治行为

  政治激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常用的方法,既强化主体的行为动机,也对他人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常见的激励类型有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教育者通过奖励和惩罚的方式,对主体的积极行为进行适当刺激,以增加行为次数,相反,对消极行为进行批评教育,以减少不当行为。此外,个体因积极行为获得的奖励,有助于激发他人学习和工作热情,促使他人做出一定的行为转变,以取得同等的行为奖励。这种政治激励同样适用于大学生同辈群体,因某种政治行为而获得老师赞赏的同学,通过群体互动,潜移默化得影响他人的思维认知和行为方式,提升他人的政治参与意识。

  2020年初的新型冠状肺炎给国人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这场危机,许多大学生主动加入了志愿者行列。在国家危难面前,这些年轻的90后、00后,不畏艰难,勇敢地挑起国家的重担。他们从容的眼神中流露出来的是“祖国”、“同胞”,他们用无私的爱激励着中华儿女。大学生的志愿行为,是在积极政治价值观指引下,对爱国主义精神的诠释,是集体主义观念和大局意识的践行,是政治情感的流露和外显,校方应对其给予适当的激励,以强化学生们的行为动机,深化学生对当前政治体系的认知与理解,丰富学生政治体验。此外,还应将这种典型事迹作为教学资源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以学生影响学生、学生带动学生的方式,提升大学生群体的政治认同感。让学生们在倾听同辈故事中,收获更多精神力量。

  (四)构建高校同辈话语模式

  语言是情感传递的载体,思想政治教育应重视语言的交往功能和启发功能。以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习惯于使用专业术语进行理论知识灌输,语言表达过于僵硬死板,其结果是学生对知识一知半解。随着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探索发展,高校也逐渐意识到转变话语方式、创新话语体系的紧迫性,但是进展过程较为缓慢。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在话语表达上确实存在明显缺陷与不足,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充分挖掘一切教育资源,创新具有学科特色的语言风格,以增强学科话语感染力和吸引力。

  同辈群体依赖于成员间的语言表达和情感传递。情感是维系同辈关系的纽带,而语言是情感的外在表现形式,同辈成员通过语言沟通增强群体凝聚力。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普遍存在的学生“不想听”“听不懂”现状,高校应将创新学科话语作为首要切入点,转变固有的话语思维方式,创建学生们喜闻乐见的语言表达形式,增强学科语言魅力,以此拉进与学生们的心理距离,凝聚政治共识,强化政治认同。

  第一,及时关注学生发展动态,了解大学生群体的现实需要,增强话语内容亲和力。人的现实需要和利益诉求是个体行为实践的动力源泉,也是个体行为动机的出发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密切关注大学生群体的发展需求,并结合教学内容将其融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们立足当下,展望未来。此外,老师要善于将当下的政治政策与学生发展相联系,切实维护和关注学生发展利益,以此消除学生们对政治的冷漠感与疏离感。这不仅有利于拉进与学生们的心理距离,使师生间的沟通交流变得畅通,也有利于引导学生们关注时代发展趋势,理解当下的政治政策,从而提升大学生群体的政治认知。

  第二,结合大学生群体的认知特点,创建学生通俗易懂的话语形式。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注意突破常规的话语形式,紧扣时代发展主题,并结合大学生群体的认知程度,创建既富有学科特色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话语范式。只有以学生们“听得懂”的语言来进行互动交流,才能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大学生群体的主体意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从大学生同辈群体中汲取教学灵感,运用大学生感兴趣并熟识的教育资源来开展教学工作。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深入挖掘校园内的典型人物事迹,积极弘扬校园正能量,引导学生们向优秀的同学看齐。此外,还可以运用接地气的话语加深与学生们的沟通,比如积极向上的网络流行语,这不仅增加课堂趣味,也便于知识的掌握。这些话语形式的创新和转变,有利于激发学生们的政治学习热情。

  五、结语

  当代大学生对政治的关注度不够,在加上缺乏独立的政治思考,致使大学生的政治认知普遍不够成熟,处于认知盲从的阶段,也就难以提高政治认同。我们应该认识到,任何教育都离不开环境的潜在影响,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强化政治认同,要注重对环境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大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同辈群体环境的熏陶,它或多或少地影响学生群体的思维认知和行为方式。为了充分发挥同辈群体的教育优势,强化群体的正面影响力,以达到政治教育的目的,高校应重视对同辈群体环境资源的开发,致力于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大学生的发展优势,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群体互动中,提升政治见解,产生对政治情感上的归属和认同。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