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提供普刊和核心期刊职称论文业务;提供实用新型专利、发明专利业务;提供个人出书业务、主编、副主编、参编挂名,独著;提供国家级课题一条龙服务,课题上知网,欢迎各位客户加微信、qq 在线咨询。

联系方式:QQ:1281888234(微信同号);

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宝库 > 文科综合 > 艺术文学 >

社科论文:浅析陪老的形式与方法

来源:未知 2021-02-07 10:24

摘要:

   我国老龄人口已超过 2.5 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受到老龄化的空前挑战。伴随老龄人口的迅速增多,我国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亟待解决。因为计划生育政策的施行,当前我国中低龄老年人

  社科论文:浅析陪老的形式与方法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我国老龄人口已超过 2.5 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受到老龄化的空前挑战。伴随老龄人口的迅速增多,我国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亟待解决。因为计划生育政策的施行,当前我国中低龄老年人主要为“四二一”模式的家庭结构,即一对独生子女夫妇除了照顾子女还要承担 4—8 位老人的养老责任,这给独生子女带来较重的经济上和精神上的负担, 完全依靠家庭陪老已显得不太现实,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由此产生,而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人员大多为 “50”后、“60”后的人员,他们接受知识的程度较低,对老年人的照护以生活照料为主,不能对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精神支持与生活照顾。老年人缺乏陪伴和护理成为当前我国养老事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研究目的

  陪老作为养老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我国当前及未来养老事业的发展不可缺少。就目前三种养老模式而言,社区养老是目前最适合老年人的养老模式,在现存状况及趋势下社区陪老的方法亟待完善,社区陪老方法的完善是本文的研究重点。通过对当前我国三种养老模式中陪老形式与方法现状的分析,提出适合当前国情并与老龄化现状相适应的具有建设性的社区陪老方法,为党和政府制定养老政策提供理论方面的支持,完善我国的社区陪老方法,建立社区陪老服务的标准,减轻子女的照顾压力和负担,促进社区陪老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在更高层次上促进专业化养老服务体系和专业陪老方法的建立。

  (三)文献综述

  我国专家、学者对养老成果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养老过程中对老年人的经济方面、生活方面、精神方面等方面支持的分类讨论,很少有针对专门的陪老形式与方法的研究。我国针对陪老的形式与方法的研究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系统性较差、缺乏一套科学的方法。近年来陪老问题逐渐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学界对于家庭养老的功能形成了较为统一的看法,即都认为家庭养老发挥了对老年人在经济上、精神上、生活上三个方面的支持作用。学者辛妍、张建松、宋韵芸等以为家庭养老之所以能存在至今是因为家庭养老有其余两种养老模式无可替代的优越性。配偶与子女是老年人最重要的两个精神支撑来源,与配偶、子女一起生活,在经济上、生活上、精神上可以相互支持、彼此关怀等都更加贴合老年人对陪老的需要。且家庭养老所提供的陪老服务以其可及性高、灵活性强和成本较低的优势,也更加能符合老人的需要。对于自身有养老资金但无子女照顾的老年人来讲保姆照顾细致周到也是常见的陪老形式。张民省以为,老年人作为一个

  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样有参与社会并在参与中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有贡献社会同时实现老有所为的需要,在进入晚年以后,他们最怕的是精神孤单寂寞,怕成为社会和家人的负担,要为老年人提供充分的关怀,实现更高质量的陪老,就要为他们参与社会提供平台创造条件论文发表

  国外对养老模式的研究相对较为成熟,但仍缺乏对专门的陪老形式与方法的研究, 对国外的陪老形式与方法的研究只能针对不同养老模式中的养老方法进行探析。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欧美、日本及我国的港台等地的机构养老是由个人、家庭养老发展而来,随后,机构养老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机构陪老在一定时期内发挥了陪老的作用。但人们渐渐发现,老年人在机构内虽能享受到系统化的生活照料,但因家人不在身边陪伴也带来了老年人精神状况不佳等一系列新的问题,而且老年人的陪老需求难以得到完全的满足。因而一些发达国家开始鼓励老年人在家中养老,养老模式开始出现由养老机构向家庭回归的趋向,传统的家庭养老开始向社区养老转变,社区养老由此产生, 它兼顾其他两种养老模式的优势,广受老年人及其家人的青睐,陪老的方法和陪老服务的提供者也开始趋向多样化。

  二、老年人的问题及需求

  (一)问题

  老年疾病及意外突发事件。老年人身体各项机能水平开始下降,普遍受慢性病困扰,严重者可能危及生命,需要长期持续的照顾。老年疾病同时会带来老年人行动不便、身体各部分功能退化,日常生活中的伤亡事件也经常发生,因此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还需要有人提供上述服务之外其他方面的帮助。

  心理问题。身体健康水平下降及独自居住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一是因为配偶离世或子女不在身边缺少交流沟通使得性情乖僻。二是对老年生活不能适应,部分老人有可能会出现不安全心理,会对苍老和死亡产生恐惧感。三是生活枯燥乏味、身体机能退化会产生无助感和无价值感。长期处于负面情绪中会使老年人价值感降低,严重的甚至会产生心理问题。

  受教育程度低。一般来说,老年人受教育水平越高,就意味着其聚集资源的能力越高,其资源就越多,从而其自我养老能力越高。多数老年人尤其是农村老年人受教育程度较低,依靠自身积累的资源养老基本不能实现。

  养老金不足以维持基本生活。在我国老年人都可以享受国家发放的养老金,但城乡地区养老金发放数额差别较大,农村地区养老金对老年人基本生活需要来讲显得杯水车薪,去除医疗保障外的大病和慢性病所花费的医药费老年人远不能承担。

  照顾人员单一。我国的老年人主要依靠家人进行照料和陪伴,老年人口的照顾者单一且照顾人员缺乏。现阶段老人的子女不仅要照顾子女及孙辈,还要兼顾年迈的父母, 出现了低龄老人照顾高龄老人的趋势,多数子女在照顾父母方面经济和精神压力较大。

  社区养老资源与老年人需求不匹配。老年人对社区内现存的养老资源使用率不高, 但对医疗卫生保健等方面有较高的需求。不同地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不同且有较大差 距,城市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及养老资源的普及率远高于农村。

  (二)需求

  资金支持。养老金作为老年人的重要生活来源,是老年人养老阶段除子女支持外主要的资金支持。提高养老金标准,利用国家政策进一步拓宽老年人的收入渠道。加大对养老设施的投入和对养老服务的补贴力度,建立有关监督机制保证老年人养老方面资金来源及去向的公开透明。

  生活照料及疾病预防。老年人身体健康水平低、自理能力较差、又伴随慢性疾病, 需要长期持续的照顾和支持。老年人希望在社区、护理医院、就近的医院、邻里亲朋互助方面获得更好地帮助,尽可能降低照顾者的压力。为社区内老年人建立综合卫生服务制度,定期开展公益性健康活动,建立终身健康档案和长效的卫生保健计划,针对有照护需要的老年人建立专人照顾的稳定的照顾及陪护服务体系,满足老年人多方面的基本照料需要。

  精神慰藉。在日常生活中子女经常与父母谈心、耐心的倾听父母、不孤立忽视老年人以及经常探望照料慰问老年人也是一种精神慰藉,老年人的精神健康状况与老年人自身及其社会关系网络关系密切,家人、亲友、邻里等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越紧密,对其生活环境越适应,则老人的精神越健康,从外界取得的精神慰藉就越多。

  社会参与。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增加,大部分老人健康状况良好,有继续为社会服务的能力,退休后再就业、积极参与社会、奉献社会的意愿强烈,需要社区和社会组织提供活动场所和机会。应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功能,吸引老年人积极加入,为老年人提供充分的参与信息和资源从而丰富老年人的退休生活。

  婚恋交友。部分老年人因某些原因丧失配偶或配偶因病离世,老年人独自生活会产生孤独感,子女因忙于工作或婚姻等原因对独居老年人疏于照顾,他们希望通过选择

  合适的配偶继续自己的晚年生活,社会应转变观念,鼓励丧偶老年人寻找自己的幸福缓解丧偶后的孤独感,进一步解决老年人的陪老问题。

  临终关怀。每一位老人都要面对死亡这样一个自身难以面对的问题,他们不敢提及也不肯提及这个话题。老年人因为身体机能下降和自理能力差面临死亡的威胁更大, 如何让他们了无遗憾地结束人生最后一段旅程是我们应该考虑的方面。重视临终关怀对老年人及其家人的作用,一方面让老年人回顾自己的生命历程,接受即将离世的事实, 另一方面帮助临终老人的家属减轻悲伤和恐惧,使他们坦然接受老人即将离世的事实, 提高面对生活的信心。

  三、陪老的形式与方法

  (一)陪老的形式

  根据文献分析及调查研究发现,陪老有以下三种形式:

  在家庭陪老。在家庭养老中老人居住在自己家中或子女家中,老年人自身和其子女共同负担其养老费用,养老资源相对较充足,能享受到较高质量的陪老服务。部分老人依靠自身养老,自我供给养老资源,偶尔能得到邻里及亲朋的陪伴,无固定人员提供陪老服务,对陪老服务的需求较高。

  在机构陪老。在机构内养老可以将资金转化为养老资源和陪老服务,在机构内老年人能得到高质量的生活照料和各类综合性服务,机构陪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老年人的陪老需求,但是陪老人员精力有限,只能提供基本的陪老服务,难以满足老年人较高质量的陪老需求。

  在社区陪老。社区养老是将社区资源整合为老年人提供集中养老服务,老年人不离开自己的生活环境,在社区内度过自己的晚年生活。社区为居家老人提供健康检查、精神满足、法律援助和衣食住等方面的服务。在社区陪老既可以减轻家人的负担,又可以使老年人不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和所属的群体,它将传统的家庭陪老与机构陪老的优势有机的联结在一起。

  (二)陪老的方法

  家庭陪老主要包括家人物质上的支持、生活上的照护和精神上的陪伴,部分老年人居住在自己家中,子女在节假日看望陪伴老年人,或在闲暇时间与老人通话视频;部分老年人与配偶互相陪伴,彼此提供生活照料和精神上的支持;还有部分孤寡老人由邻里或亲朋陪伴或照料,这种邻里的相互帮助与支持在农村相对普遍。

  一般养老机构的陪老最主要的是为老人提供全方位的生活照料,老年人在机构内生活,由机构内的工作人员提供生活照料;部分机构也会吸收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陪伴聊天、娱乐等方面的服务,这些人员只能在短时间内为老人提供陪老服务,他们一旦离开,老年人的孤独感又会重新袭来;另外机构内的老年人长期生活在一起,建立起稳定的伙伴关系,彼此之间可以互相支持。

  社区为居住在家中的老年人在社区内建立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老年人生活在社区内,使用社区提供的养老资源和服务设施,由社区内工作人员、专业人员如社工、家人邻里亲朋和各类社会力量共同提供陪老服务是机构陪老的主要方法。

  四、我国现存陪老方法的现状分析

  (一)家庭陪老

  在我国古代家庭作为生产的主要单位在提供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家庭的这一功能在某些地域延续至今;受传统思想和“养儿防老”观念的影响, 老人的老年人照料和陪伴主要依靠子女,子女因忙于工作或经济状况等原因对父母疏于陪伴和照顾,家庭陪老的优势不能完全发挥,家人的陪老功能并不能充分实现。

  (二)机构陪老

  老年人的陪老需求在机构内虽然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但养老机构因为对环境要求较高离老年人所属社区较远,机构内工作人员并非老年人亲友,对老年人的服务仅限于衣、食、住等方面的满足,机构工作人员虽然能够为机构内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照顾服务,但基于亲情的生活照料相对于专业人员的照料来讲更能给老年人带来安全感和精神上的满足,在机构陪老并不能完全满足老年人各方面的需求。

  (三)社区陪老

  现阶段大部分社区为老年人建立了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老年人活动中心,为老人提供多方面的服务。除了社区工作人员,社区内还有专职的社会工作者为老年人组织了合形式多样的活动,社区内低龄老人加入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和特长,也为社区陪老注入了新的力量。

  五、社区陪老方法的对策分析

  (一)提高社区陪老质量

  首先,应当借鉴营利性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标准与养老服务设施,完善城乡社区的养老服务资源,依照社区实际建立专业的社区养老服务标准,为城乡老年人营造良

  好的养老环境和氛围,开发基本的养老场所和配备基本的养老设施,提高养老服务的品质和养老资源的质量。

  其次,建立公平的养老保障和养老保险制度,依靠法律法规和社会监督保障养老金落到实处,并鼓励有条件的老年人购买商业性养老保险,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建立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定期审查机制,确保对社区内老年人的陪老服务做到因人而异

  (对失能老人、独居老人可以动员社区内低龄老人、志愿者、邻里等为其提供陪老服务)。再次,在社区内成立营利与非营利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供给机构,为机构配置高质量

  的养老服务设施,完善照顾人员职业技能标准,加大对照顾人员的职业资格审查力度, 对机构内的养老服务人员开展定期的老年人需求等理论知识与技术方面培训和职业道德培训,提高服务人员道德水平和专业化程度。及时更新社区内养老服务机构的养老观念和服务理念,完善管理制度,制定完善的收费标准和服务等级,在提供高质量服务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益。

  (二)挖掘社区陪老人员

  应该建立一支专职和兼职相配合的陪老队伍,动员社会各界力量为老年人提供陪老服务。由于家庭养老模式的优势,老年人家人、邻里是陪老尤其是农村陪老的主要力量, 在陪老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社会组织是我国当前养老事业中的重要一环,我国各地也普遍采取政府购买的模式,推进社会组织的高质量服务;志愿者资源作为兼职的陪老队伍对于陪老服务的提供同样不可或缺,志愿者资源的充分利用可以有效地节约社会成本,更好的达到陪老的目的;挖掘专职的社区照顾人员,动员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养老,解决社区内居民就业问题,同时满足社区内中低龄老年人的社会参与需要。

  (三)创新社区陪老方法

  充分发挥现代科技及人工智能在陪老中的作用,充分利用手机、网络、智能产品等的作用,满足老年人基本的情感陪护、健康管理等方面的需求,让老人尤其是农村老人使用现代科技方便健康监测、与子女实时通讯,从而实现陪老的高效智能、贴合人性、快捷便利。现代科技和人工智能的运用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整合社会资源,提高为老年人服务的效率,节省社会资本。

  六、结语

  陪老与人们的生活休戚相关,这关系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计划生育政策的施行、经济的发展、老年人对生活品质和精神健康方面更进一步的追求给传统家庭养老模式中子女陪老以前所未有的冲击,社区陪老作为当前老龄化形势及趋势下最适合老年人的陪老

  形式在服务设施、陪老服务的提供方面还不健全,社区陪老还未能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在现行的社区陪老方式基础上将家庭陪老和机构陪老的优势做必要的结合,不断探索完善社区陪老方式,让老年人不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场所就可以享受到低成本高质量的陪老服务、提高其对社区内各种力量陪老的满意度,增强老年人在社区养老由社区陪老的归属感。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