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提供普刊和核心期刊职称论文业务;提供实用新型专利、发明专利业务;提供个人出书业务、主编、副主编、参编挂名,独著;提供国家级课题一条龙服务,课题上知网,欢迎各位客户加微信、qq 在线咨询。

联系方式:QQ:1281888234(微信同号);

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宝库 > 医学论文 > 医疗论文 >

补阳还五汤联合中药论文发表塌渍治疗骨折愈合期局部慢

来源:未知 2019-05-08 10:04

摘要:

  观察补阳还五汤联合中药塌渍治疗骨折愈合期局部慢性疼痛及麻木临床疗效。方法:对2013年至2016年间收治的骨折后局部麻木疼痛患者进行口服补阳还五汤联合中药塌渍治疗,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汤联合中药塌渍治疗骨折愈合期局部慢性疼痛及麻木的临床观察

  谭红

  (河南省信阳市第二中医院 464000)

  摘要: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联合中药塌渍治疗骨折愈合期局部慢性疼痛及麻木临床疗效。方法:对2013年至2016年间收治的骨折后局部麻木疼痛患者进行口服补阳还五汤联合中药塌渍治疗,补阳还五汤每日1副,早晚分服,连续15天,服药期间每日正午进行中药塌渍。1个疗程后观察患者的疼痛及麻木症状的改善情况,并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参照《临床疼痛治疗学》,对患者麻木疼痛的疗效标准进行评价,痊愈3例,显效9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3.33%。结论:补阳还五汤联合中药塌渍治疗骨折愈合期局部慢性疼痛及麻木疗效显著,无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补阳还五汤;中药塌渍;骨折;麻木;疼痛

  骨折是外科临床上最为多见的疾病,其恢复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涉及生物学,内分泌学,生物力学及组织学等多个学科[1],临床上经医生复位,手术,功能锻炼之后可达到愈合恢复的目的。然而,部分骨折患者在恢复期,由于多种因素的干扰,使得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或产生较重的骨折后遗症难以治愈,已成为骨科疑难病症之一[2]。骨折后局部慢性疼痛及麻木是骨折后遗症中较为常见的症状,目前临床上并无针对性的治疗方法,文献报道中有针对疼痛进行治疗的方法,然而针对麻木极少提及,患者多受其扰。笔者自2013年至2016年间收治骨折后局部疼痛麻木患者15例,采用口服补阳还五汤联合中药塌渍进行治疗,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共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26~49岁,中位数37岁。经影像学检查均为四肢骨折患者,就诊时为恢复期,其中尺骨骨折2例,肱骨骨折3例,股骨转子间骨折2例,胫骨骨折5例,踝部骨折3例。其中开放性骨折6例,闭合性骨折9例。治疗时手法复位加石膏外固定8例,开放性手术治疗加内固定7例。治疗后均出现局部麻木疼痛等症状,其中5例伴随肢体肿胀,3例伴随患肢肌力减弱,12例伴随局部发凉,颜色暗淡。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口服补阳还五汤,组成:生黄芪30g,当归尾6g,茯苓9g,陈皮6g,赤芍6g,地龙3g,川芎3g,红花3g,桃仁3g。肢体肿胀加泽泻9g;肌力减弱加茯苓12g,白术6g;局部发凉,色暗淡,川芎,地龙加倍。水煎服,1日1付,早晚分服,连续服用15天。塌渍方:刘寄奴150g,红花120g,伸筋草60g,土鳖虫80g,川乌60g。混合打粉保存,每日中午取30g加白酒和成泥状涂抹于伤口周围,保鲜膜包裹1小时后去掉。

  2.2 疗效评价方法

  参照《临床疼痛治疗学》[3],对患者麻木疼痛的疗效标准进行评价。痊愈:患者患肢的麻木疼痛感觉完全消失;显效:患者患肢的麻木疼痛感觉明显减轻;有效:患者患肢的麻木疼痛感觉有所减轻;无效:患者患肢的麻木疼痛感觉无任何变化。

  3 结果

  本组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5d~30d,中位数18d,所有患者均无明显副作用。按上述评价标准,痊愈3例,显效9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3.33%。典型病例如图1所示。

 

   

  图1 患者,男,36岁,外伤致左侧胫骨骨折

  (1)患者手术前X线片显示胫骨骨折 (2)手术内固定后X线片显示骨折对位,对线良好 (3)术后4个月后,患者自述手术部位疼痛麻木,颜色较暗,抚之冰凉 (4)经口服补阳还五汤联合中药塌渍治疗后,患者疼痛减轻,麻木感明显减弱,且局部颜色较之前回转,冰凉感减弱

  4 讨论

  骨折愈合是一个及其复杂的过程,骨折断端的重新构建,骨骼功能的恢复,其周围软组织损伤的修复及诸多分子水平因子(如骨生长因子,骨修复因子)的改变等均为该愈合过程中的一部分[4],而外界众多干扰因素(如细菌感染,寒冷空气等)有很大几率会导致骨愈合缓慢,感染,肢体疼痛麻木等症状的产生,对患者的生活造成很大影响。现代医学对于慢性疼痛的定义仍未得到统一,研究表明,骨折患者在初期治疗时即使得到正规治疗,其疼痛仍有几率发展为慢性疼痛[5],且疼痛程度及时间的累积会导致患者出现心理焦虑,抑郁等情况[6]。骨折愈合,其解剖状态,肌肉功能,感觉灵敏度,活动功能等均很难恢复到健康状态[7],即使现在的医疗水平已经较以前有了极大的提升,但解剖位置的改变及神经血管的损伤很难得到恢复,导致部分骨折患者在骨骼愈合后仍承受着慢性疼痛及局部的感觉障碍。

  中医学认为“跌打损伤,皆瘀血在内而不散也,血不活则瘀不能去,瘀不去则折不能续”,故在骨折愈合过程中,活血消瘀为最基本的治疗原则。然而骨折患者在进行手术治疗及恢复治疗时,大多不间断使用大量抗生素以防止感染。抗生素乃大寒之药,正气虚弱之人摄入体内会遏制阳气,阳气被遏则气行无力,气行无力则血行不畅,血行不畅则瘀阻脉络,瘀阻脉络则筋脉受损,加之伤后长期养病在床,所吃食物多为肉食补养物品,极少运动,更加滋腻脾胃,阻碍其运化,故而使得患者气血乏源,周身疲惫。伤处筋脉本已受损,有淤血残留,长期如此,更使得伤处淤血不得消散,伤处组织无以为养,淤血停滞则致疼痛,组织失养则致麻木。故针对此症,当以活血祛瘀为主,然“气为血之帅”,气不足则血不行,脾胃虚弱则气血俱虚,故在行气活血时,应辅之以健脾养胃。

  笔者以补阳还五汤为基础方进行加减,重用黄芪以大补经脉营卫之气,使气能帅血;加茯苓以健脾祛湿,使气血生化得源;加桃仁,红花,赤芍,川芎以行血活血,使血行通畅无阻;加当归与黄芪相须为用,以补气生血,以血化气,相互滋生;加地龙通经活络,使脉道通利,淤血消散;加陈皮行气之力,更助消瘀之功,诸药合用,以奏补气通络活血之效。

  又患者病症多在局部,故为加强疗效,更具针对性,给予上述外敷之药。刘寄奴可破恶血,通经之力强,《本草经疏》云:“刘寄奴草,其味苦,……故能主破血下胀。然善走之性,又在血分,……下血止痛者,正以其行血迅速故也。”红花活血通经,祛瘀止痛,《本草汇言》云:“红花,破血、行血、和血、调血之药也”,两药相须而用,效力更强。土鳖虫破血通经,续筋接骨,针对骨折后恢复效果极佳,《神农本草经》云:“蛰虫,味咸寒。主心腹寒热、血积症瘕,破坚、下血闭,一名地鳖”,正对恶血久积之症。多数患者在寒冷季节或长期处于阴凉之处之后病症发作,多因寒气入体,伏于伤处,故取伸筋草以舒筋活络,《本草拾遗》云:“伸筋草,主人久患风痹,脚膝疼冷,皮肤不仁,气力衰弱。”再取川乌大热之性以温经止痛。嘱患者以酒和之,于中午涂于患处,因中午阳气最盛,此时最易驱寒外出,借酒活血之力,更能加强药物功效。

  补阳还五汤加减补助阳气,活血通络,滋养伤处,中药塌渍以增其活血祛瘀,舒筋通络之效,诸法合用,安有不能祛疾止痛之理。

  参考文献:

  [1]Ristiniemi J, Flinkkila T, Hyvonen P, Lakovaara M, Pakarinen H, Jalovaara P. RhBMP-7 accelerates the healing in distal tibial fractures treated by external fixation[J]. Bone Joint Surg Br. 2007 Feb,89(2):265-272.

  [2]Peng B, Wang J, Mao F. Comparison of efficacy between the surgical treatment and plaster external fixation for treatment of unstable distal radius fractures. Zhongguo GuShang.2013,26(1):41-46.

  [3]倪家骧,攀碧发,薛富善.临床疼痛治疗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385.

  [4]de Gorter DJ, van Dinther M, Korchynskyi O, et al. Biphasic effects of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o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induced osteoblast differentiation[J]. J Bone Miner Res, 2011, 26(6): 1178-87.

  [5]刘瀛瀛,王宁,罗非.慢性疼痛预测指标的研究进展.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4,20(08):580-583.

  [6]Van Ryckeghem DM, Crombez G, Goubert L,et al.The predictive value of attentional bias towards pain-related information in chronic pain patients: a diary study. Pain. 2013,154(3):468-475.

  [7]Jagodzinski M, Krettek C. Effect of mechanical stability on fracture healing an update[J].Injury, 2007,38 Suppl 1:S3-10.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