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针灸手法联合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价值
来源:未知 2019-05-23 09:22
目的:本文通过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了多种针灸的手法进行联合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在本次实验研究中,通过抽选出2013年7月-2014年7月本院收治的82例被确诊为中风偏瘫的患者
多种针灸手法联合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价值
【摘要】目的:本文通过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了多种针灸的手法进行联合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在本次实验研究中,通过抽选出2013年7月-2014年7月本院收治的82例被确诊为中风偏瘫的患者,并且对其中对照组的41例中风偏瘫患者采取常规性的治疗方式,而对观察组的患者采取头针、梅花针叩刺、体针等多种方式的联合治疗,然后在一段时间后观察、对比两个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比两组的实际数据,发现观察组的治愈总有效率要明显的高于对照组,并且两组相关的数据差值,P小于0.05,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从此次的实验结果中发现,进行多种针灸联合治疗的中风偏瘫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并且其出现并发症的情况也较少,比传统的单一针刺方法更有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关键词】针灸;联合治疗;中风偏瘫;临床价值
在现代医学上,中风是属于急性脑血管疾病的范畴,大多是发生在中老年之中,并且一旦出现患者出现中风的现象,不仅会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危害,而且还会给患者的家人带来严重的影响和负担。然而社会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深入,我国在现代医学上的创新力度也不断加强。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探究和分析多种针灸手法联合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治疗效果,开展了多种针灸手法的联合治疗和常规治疗的对比研究,现将有关的研究情况汇报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整理、分析本院在2013年7月-2014年7月本院收治的82例被确诊为中风偏瘫的患者,将这82例的患者通过随机分组的方式划分为两组,第一组患者设定为对照组,第二组患者设定即为观察组。第一组中男性患者27例次,女性患者24例次,患者的年龄在53-82岁之间,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4岁;患者患病时间最短的为10天,最长的为5个月,平均患病的时间为2个月;而第二组中男性患者29例次,女性患者22例次,患者的年龄在56-83岁之间,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6岁;患者患病时间最短的为13天,最长的为6个月,平均患病的时间为3个月。在本次的实验过程中,我们为了充分排除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分析了患者的体重、年龄、性别,以及患病的时间,结果表明患者在其他方面均没有较大的差距,不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大于0.05,可以用于本次研究。
1.2方法
在本次的实验中,主要的方法是第一组的41例中风偏瘫患者,采取常规性的治疗方式,而对观察组的患者采取头针、梅花针叩刺、体针等多种方式的联合治疗,然后在一段时间后观察、对比两个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1]。
1.2.1对照组
在治疗的过程中,对对照组的患者采用传统的单一针灸治疗的方法,并辅助于常规性的药物进行治疗,同时医护人员应当根据患者的体质和实际病症嘱咐患者按时用药,及时的关注患者的不适,同时在治疗的过程中要认真做好各项指标的记录工作。
1.2.2观察组
针对治疗组的患者,需要对患者实施多种针灸手法联合应用治疗,主要的方法有头针、梅花针叩刺、体针等多种方式。具体的治疗方法如下:(1)头针。首先,需要选择患者所针灸的穴位,针对不同的患病位置来作出不同的选择。对于下肢瘫痪的患者,应选择侧运动区上方五分之一的位置;而上肢瘫痪的患者,则应当选择侧运动区中间部位五分之二的位置。具体的实施方法是,在针灸前应当对针头进行消毒,选择直径为0.3毫米的不锈钢的针,保持针与患者头皮角度为15-20度上,然后以最快的速度将针刺入患者的头皮中,在约一分钟后将针平行捻转,留针约半小时左右。(2)梅花针叩刺。对于上肢有麻木感的患者,选择在其第一至五胸椎的夹脊穴处下针;对于下肢麻木的患者,选择第六胸椎或第三胸椎的夹脊穴处下针。通过用梅花针叩刺和适当的拔罐治疗,直至患者有出血的现象。(3)体针。选择患者的内观、三阴、水沟的交汇处为下针的主穴,而合谷、委中、尺泽、极泉为配穴。将针头消毒后,刺入患者的内观穴,进针约30毫米,捻转一分钟时长;然后,将针刺入患者的水沟和三阴交汇处,直至患者的身体有反射现象[2]。
1.3观察指标
在本次研究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两组患者的实际治疗效果来划分为显效、有效、无效。具体的疗效标准为:(1)显效:患者的所有病症现象消失,并且能够进行生活自理;(2)有效:患者的病症现象有所改善,生活能够进行一般性的自理;(3)无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病症现象没有出现明显的改善,并且生活不能够自理。而有效总数是显效数加上有效数的总和,具体的总的有效率的计算为有效总数比上总数。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选用SPSS统计软件(版本为18.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本次研究中对于遵循正态分布的临床资料采用两个独立样本的t进行检验,对于计数资料则采用卡方进行检验。研究结果P<0.005,则差异存在统计学上的意义[3]。
2.结果
对比两组实验的数据结果,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2.93%,而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7.56%。因此,两组治疗效果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
表一:对比两组治疗的情况
项目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对照组(41) |
21 |
13 |
7 |
82.93% |
观察组(41) |
25 |
15 |
1 |
97.56% |
3.讨论
在现代医学的认识范畴中,中风主要的是因为身体虚、血瘀、肝火旺、痰阻等问题所导致,而单一的针灸方式已经普遍的应用在中风偏瘫的治疗中[4]。但是,采用多种针灸手法联合治疗中风偏瘫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身体情况,有助于促进其血液流通,活血祛瘀,增强患者的肢体行动能力。这是主要是因为中风患者身体内部的细胞没有完全的坏死,在针灸的刺激、作用下,能够快速的活跃起来。所以,在现代的医学治疗中,可以采用多种针灸手法的联合治疗中风偏瘫的患者,从而可以有效的减轻患者的痛苦,同时减轻患者家人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
参考文献:
[1]魏淑萱.多种针灸手法联合治疗中风偏瘫30例疗效观察[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1,06:52-54.
[2]何民鹏.针灸手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疗效观察[J].新中医,2014,04:183-185.
[3]杨元箴.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9.
[4]霍新慧.艾灸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