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论文:“无A无B”构式探析
来源:未知 2020-07-29 15:56
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无A无B”结构已经固化成一个构式。“无A无B”构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无心无肺”类,另一类为“无大无小”类,此构式的形成是构式压制、概念整合及概念隐
语言论文:“无A无B”构式探析
摘要: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无A无B”结构已经固化成一个构式。“无A无B”构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无心无肺”类,另一类为“无大无小”类,此构式的形成是构式压制、概念整合及概念隐喻共同作用的结果,具有能产性,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情感,并体现了语言的经济型。
关键字:无A无B;构式;形成机制;语用特点
在现代汉语中存在着许多诸如“无血无肉、无大无小、无心无肺”类的词语,它们在人们的日常使用中大量出现,已经固化成“无A无B”格式,本文所要研究的对象就是在人们日常使用中常常出现的“无A无B”构式,并从构式语法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一、“无A无B”构式分析
(一)“无A无B”是一个构式
Goldberg认为:“当且仅当C是一个形式-意义结合体〈Fi,Si〉,且形式Fi或者意义Si的某些方面不能从C的组成成分或其他先前的构式中严格推导出来时,C是一个构式。作为形式与意义的匹配体的构式,每一个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形式,这个形式本身也有意义,它的意义独立于其组成成分——词汇之外,即构式义,并且构式义会制约和影响进入构式的成分。”[1]
根据构式的定义,任何语言表达式,只要它的形式、意义或用法不能从其组成成分或其他构式中推知出来,就都属于“构式”的范围,而“无A无B”的意义不能从“无”“A”“无”“B”这四个组成成分的意义相加得出,即四部分意义相加不等于整体意义,整体意义大于部分意义之和,所以我们认为,“无A无B”是一个构式。例如,“无是无非”,“无”是表示否定的程度副词,“是”“非”是表示判断的动词。但是“无A无B”却具有新的意义,即表示安闲,没有是非的干扰。
“无A无B”构式分类
“无心无肺”类
[1]橙色的路灯,我给他一个无心无肺的笑。不参与的姿态明确和彻底。(《人寰》)[2]
[2]...大文化名人,但实际的人物只有一个:大作家庄之蝶。其余三个尽是无血无肉的陪衬而已,而且在作者的笔下,后者与社会闲杂也难分仲伯,“合时...(《读书》)
这类的“无A无B”构式从“无”的动词义发展而来,译为“没有”。这类构式的词义不是各部分意义简单相加,而是大于原有意义的总和,如“无心无肺”并不是指人没有心也没有肺,而是形容人没有头脑;““无血无肉”指的是人没有思想如行尸走肉般而不是指人没有血也没有肉。这类“无A无B”构式的意义已经不是各部分内容的简单相加,而是通过构式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形成构式的过程中,词语的意义被整合压制从而形成了新的意义。
通过分析例句我们发现,这类中的A和B通常是一般名词和动词。如果动词是意义相对的动词时,多用于佛教或者哲学用语里面。
(2)“无大无小”类
“无A无B”除了译为“没有AB”外,还有另外一种解释,即“没有AB之分”,如“无大无小”,这类构式的意义也不能通过简单的词义相加而得知,所以将其称为“无A无B”构式中的第二小类。
[3] 公昔居管辖,恩信著闻,今无大无小,藏愿推奉。(《周书·文帝纪上》)
[4] 说到穿呢,无冬无夏的,他总穿着那套灰布中山装;假若没有胸前那块证章,十之八九他会被看作机关上的工友的。(《民主世界》)
[5]罗维民的心突然有些软了下来,看来这个叫李正太的犯人几乎是无日无夜无时无刻地不在计算着他的刑期。(《十面埋伏》)
例3中是一对意义相反的形容词,在句中的意思是“无论大小,指举国上下”;例4中的无冬无夏是“无论冬夏”,指一年四季从不间断;在例5中“日夜”是一对意义相反的名词,意为“无论白天还是黑夜”,形容从不间断。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出现在这类中的AB词性一般为名词和形容词,并且意义大部分相反。
“无A无B”构式存在于语言环境中,被说话者大量使用,但本文所研究的对象并不包含以下:
[6]这句话他实在不该问的,一个无亲无故无依无靠的小女孩,怎么会想到以后的事呢?(《英雄无泪》)
[7]导师们为我们所付出的一切都是无偿、自觉自愿的。PMF项目所有毕业生从导师那里学到的一切,也是无边无沿、受益终身的。大家永远都不会忘记这些导师们。今天的导师晚宴,... (《从普通女孩到银行家》)
严格来说,这类“无A无B”格式不能算作是构式,因为这类格式的意义可以通过词义各部分简单相加得知,所产生的意义与各部分意义相加并无二样,如上文提到的“无亲无故”就是“没有亲属和故交”的“无”“亲”“无”“故”四部分相加而得,再如“无边无沿”,其意义是“无”“边”“无”“沿”的意义相加,即“没有边沿”。所以这个“无A无B”式不能算是构式。
这部分我们分析了“无A无B”构式的意义,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无A无B”都可以算作构式。
三、“无A无B”构式形成机制
(一)构式压制
《现代汉语词典》对于“无”的解释基本是“动词,没有(与有相对)”和“不”以及“连词,不论”。在日常使用中,我们将放在体词性成分前的“无”定义为动词,放在谓词性前的“无”定义为副词,朱德熙先生在《语法讲义》中提到,“ 口语里常用的否定词里,只有 一个‘不 ’是真正的副词。其它如‘没、没有、别 、甭’ 等等都是动词。”据相关学者对于AB词性的统计中,AB同为名词性的比例约为60.9%,同为动词性的约为20.9%,同为形容词性的约为11.3%,其余的约为6.9%。我们认为,AB为名词性为“无A无B”构式的无标记用法,而形容词、动词进入这个构式是有标记用法,那么,动词形容词是如何进入这个结构呢?
在构式语法理论框架中对压制现象最有研究的Michaelis较为详细地论述了“强制原则”即“压制原则”,将其定义为(2004:25):“如果一个词汇项在语义上与其形态句法环境不兼容,词汇项的意义就当遵守其所嵌入运用的结构的意义。”[3]根据构式压制的相关定义,我们认为,对于形容词与动词进入“无A无B”结构就是构式压制的作用,在构式压制的作用下,是形容词与动词具有了名词的相关特性。
[8]评定职称和劳保福利等牵扯到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上,不分新老,无亲无疏,一视同仁,公道合理,并对上述问题增大透明度,欢迎监督。(《中小企业管理法则》)
“亲”“疏”本是形容词,形容关系亲近或疏远,在“无A无B”构式的压制下,“亲、疏”具有的名词的性质,形容“关系亲近或关系疏远的人”,这样,“亲疏”词性就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构式压制的作用下以名词的性质进入这个构式中。
同理,动词进入“无A无B”构式也是构式压制的作用:
[9]:...多彩。我们的编辑哲学,就是传递给这个群体资讯和资源,让其活得无怨无悔,享受最美好的生活。(《卓越媒体的成功之道:对话美国顶尖杂志总编》)
在这句话中,“怨、悔”的词性也发生了变化,由动词性变为名词性,译为“没有任何抱怨”。
(二)概念整合
概念整合理论最先由Fauconnier提出,又被称为融合理论,它涉及到心智空间网络认知模型合并的运作过程,对我们认识语言的形成有极大的帮助。他(1997:149—155)提出的类属空间(genetic space)、输入空间I(input space I)、输入空间II(input space II)、整合空间(blending space)四空间论,构建了复合空间概念复合模式,他认为这个过程是建立在类比、递归、心理模式化、概念包、知识框架等心理活动基础上的认知操作过程(Fauconnier,1985)[4],这个概念为我们认识“无A无B”的形成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我们认为,“无A无B”的形成机制是概念整合的体现。
“无A无B1”构式的概念整合过程分析如下:
在输入空间I中输入“无A”,输入空间II中输入“无B”,二者按照自然、社会、语言顺序原则,根据其共有的否定动词“无”指代的同一性而形成跨空间映射(cross—spacemapping),“无A”和“无B”有选择地投射到类属空问,并在类属空间找到相似特征,即A和B的方式一样。由于“无A”在前,“无B”在后,根据上述顺序原则,进而整合出了“既没有A又没有B”“无论什么都没有”的意义;最后,输入空间中的成分和结构根据自然、社会、语言顺序的原则和逻辑,有选择地进入整合空间,即“无A”和“无B”根据整合出的否定意义,形成一一对应的语义关系,最后整合出“什么都没有”的浮现意义,这是原有输入空间的概念结构所没有的。
(三)概念隐喻
沈家煊指出,“语言的结构,特别是语法结构,跟人对现实世界的认识有着相当程度的对应或象似关系,或者说,语法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的经验结构(人认识客观世界而在头脑中形成的概念结构)的模型”。我们认为,“无A无B”构式的形成就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感知。
我们生活在充满隐喻的环境中,而隐喻的形成,就是两个概念域之间的投射。“无A无B”的句法结构描述了主体AB之间关系的不同,反映了一个具体的事件,这个时间就是来源域,而“无A无B”的构式义就是目标域,根据来源域和目标域的相似性,从来源域通过隐喻实现了两个相似域,相似模型之间的投射。我们以“无风无浪”来说明概念隐喻在构式形成中的作用。
[10] 没有生意是完全无风无浪的.(《金融大风暴》)
上述例句中的“无风无浪”反映了一个具体的事件,“风”“浪”来源于实际的生活当中,是来源域,生意的成功或失败是通过隐喻投射所产生的目标域,也是构式的言外之意。
上述三个方面概括了“无A无B”构式的形成机制,但不是所有的“无A无B”的意义构建都一定包括这三个过程。这主要决定于A 和B 的词性。如果A 和B 是名词,这个建构过程就包括过程②或者过程②+③。如果A 和B 是动词或形容词的话,意义建构就必然要包括过程①。另外,有些“不A 不B”短语没有隐喻意义的话,那么它们的意义建构就不包含过程③。
画图来说明:
四、“无A无B”构式语用分析
(一)图式构式具有能产性
实例是构式语法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符合构式的具体的语言事实。根据实例的多少,构式可分为两种:实体构式和图式构式。实体构式是组合成分不可替代,只有一个实例的构式,包括语素、词和全固定的习语。例如“学校”是一个实体构式;图示构式是组合成分可以替代,有两个以上实例的构式,包括半固定的习语、结构和句型。例如“被字句”“没X没Y”,都是图示构式。
根据构式语法对构式的分类,由于“无A无B”组合成分中的“A”“B”并不固定,具有可替代性,例如:无大无小、无长无幼、无血无肉、无心无肺等例子,那么“无X不Y”是一个图示构式。
作为图示构式的“无A无B”具有能产性,是因为AB的成分可以替换,从一个简单的构式中可以组合成千千万万个表现不同意思的不同形式,产生大量的新词语。
从搜集的语料情况来看,“无A无B”构式具有能产性在文献中已得以证明。该构式最早出现在周代的相关文献中,诸如《周易》中的“改邑不改井,无丧无得,往来井井。”和《诗经》中的“无冬无夏,值其鹭羽。”从周代最先出现的形式发展到如今,“无A无B”构式已经不单单是只能有单音节的词语进入这个结构中,双音节乃至多音节的词语都可以进入这个格式中,例如“无组织无纪律”“无限度无原则”,甚至还可以出现“无A无B无C”的构式,例如,“无贫无贱无富”等,更不用说比比皆是的“无大无小,无长无少,无亲无疏”之类的词语,这正是图示构式能产性的体现。
(二)表现说话人的主观情感
按照Lyons(1977;739),“主观性”( subjectivity)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即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带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也就是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还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已有的研究表明,语言的“主观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说话人的情感,说话人的视角,说话人的认识。这三个方面互相联系,经常交织在一起。(参看Finegan 1995)[5]
我们举例来说明:
[11]可是她的心里无时无刻不牵念着儿子,她知道她去见儿子是危险的,警察或许随时随地都会...(《女记者与大毒枭刘招华的见面》)
[12]..都是复杂的组合体,就像宇宙间的每一个星体,所有内在和外因,都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他的运行轨迹。(《巨人归来:对话史玉柱》)
从上面两个例子我们看出,同样是“无时无刻”,在不同的语境中带有说话人不同的主观情感。“无时无刻”本意是说“没有一刻”,在语境中除了说明每日每夜的意义之外,同样还带有一个母亲期望见到通缉的孩子的迫切之情,相见而又不敢见但又天天想念的复杂感情;而在第二句中,“无时无刻”的意义就相对单一了,就是形容每天每时每刻。
(三)语言经济性的体现
语言经济原则又称语言的经济性,首先正式提出这一术语的是法国著名语言学家马丁内,他指出,在保证完成语言交际功能前提下,人们会有意无意地对言语活动中力量的消耗作合乎经济规律的安排,从此原则出发能够对言语结构演变的特点和原因作出合理解释。
从上面所举例句我们发现,“无A无B”构式中简单的四字可以表达较为丰富的概念,如“无风无浪”,初始形式是“没有风,没有浪”,通过进入这个构式而形成的“无风无浪”格式不仅缩短的词语的字数,还表现了“平静”的概念,这符合语言发展的需要,也是语言经济性的体现。
五、总结
本文初步探讨了“无A无B”构式的形成机制及语用效果,认为“无A无B”构式的形成是与人的认知密不可分的,概念整合、概念隐喻与构式压制共同作用下形成此构式,不仅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还为创造新词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寅.构式语法理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2011.
[2]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04).
[3]沈家煊.糅合与截搭[J].世界汉语教学.2006(4).
[4]王正元.概念整合理论的发展和理论前沿[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11).
[1] 转引自王寅《构式语法理论上》第34页
[2] 本文所引语料来自ccl语料库
[3] 转引自王寅《构式语法理论上》第338页
[4] 转引自王正元《概念整合理论的发展和理论前沿》.四川外语学院学报第11期
[5] 转引自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