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提供普刊和期刊职称论文业务;提供EI会议国际英文普刊业务;提供个人出书业务、主编、副主编、参编,独著;欢迎各位客户加微信、qq 在线咨询。

联系方式:QQ:916148(微信同号);

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宝库 > 教育论文 >

教育论文:高校提升传统文化育人实效的对策研究

来源:未知 2021-02-24 09:23

摘要:

  为深入了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现状,我们以天津市传统文化为切入点,组建调研团队,采用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结合的方法,从当代大学生角度了解传统文化认知和传承的现状。

  教育论文:高校提升传统文化育人实效的对策研究

  1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现状

  为深入了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现状,我们以天津市传统文化为切入点,组建调研团队,采用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结合的方法,从当代大学生角度了解传统文化认知和传承的现状。从而让广大青年认识到传承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同时寻求高校提升传统文化育人实效的对策。

  天津的传统文化经过六百多年来的沉淀,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吸引诸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1]笔者组建调研团队实地走访了天津古文化街,天津博物馆等历史文化浓厚的场所,并面向高校学生发放调研问卷178份,有效问卷159份。

  调研结果表明:41.33%的大学生对天津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比较了解,46%的大学生很少了解天津传统文化;在对传统文化学习了解的态度与兴趣方便,80%的大学生对如今火遍大江南北,给人们带来欢乐的天津相声十分感兴趣,但如快板、剪纸、空竹等民间艺术,关注度较低。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93%的学生认为高校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提升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是有效的办法,75.33%的大学生认同组织进行实地参观的办法,进行校园宣讲、开展竞赛活动也是深受学生欢迎的方式。

  2 对传统文化认知存在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2.1 思想文化日趋多样性,西方文化对传统文化造成强势冲击

  在经济全球化的社会背景下,西方文化逐渐传入中国,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很大。中西方文化冲击,体现在很多方面,如近年来传统节日日渐冷淡,而西方节日更受人们喜爱。在多元化的大学生活中,当代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的喜爱大部分局限于表面,对新鲜的事物缺乏判断力,最终盲目跟风,忽略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这也使得高校“三全育人”的文化育人建设,尤其是传统文化育人方面,遇到新的变化和挑战发表职称论文

  2.2传统文化在教育体系中不受重视

  当今社会,教育正处于改革状态,有效地传承传统文化的方法在不断的探索中。但目前,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主要是应试教育,学生很难有机会专业系统地学习传统文化知识。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各大高校之间的竞争加剧,学校的专业建设中更重专业技术的锻炼而轻人文素养的培养。一部分师生认为传统文化与升学就业等无用,轻视传统文化的教育学习,导致大学生传统文化意识的缺失。

  2.3传统文化的展现形式有局限性,当代大学生缺乏接受传统文化的途径

  以天津传统文化为例,传统文化展示主要集中在古文化街、五大道、博物馆等地,学生获取和学习传统文化的机会有限。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高速进步, 互联网普及, 各方面知识的获取途径已变得多渠道、多方位, 但互联网传达的普遍是人们急需的内容,对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宣传信息量较少,传统文化的展现形式没有与现代的传媒技术充分结合。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互联网媒体涉及传统文化的内容少、实地学习走访成本高等问题,使得当代大学生缺乏传统文化熏陶的环境和学习途径。

  3 大学生学习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习总书记强调,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2]传统文化之于一个民族来说,是立族之本,是兴旺之源。历经上下五千年,中国传统文化早已成为一个成熟的文化系统,对世界文化有着重大的影响。

  3.1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可以增强民族荣誉感,坚定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3]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演变的浓缩,有着浓厚的底蕴,有助于形成一个民族强大的凝聚力。中国人之所以是中国人,是因为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包装,中国民俗文化作为其中一个重要元素倘若被遗弃了,那我们也就算不上一个完整的中国人。[4]传统文化中包含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比如天津的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彩塑、风筝魏风筝等民间工艺品以及评剧、相声、快板等戏剧曲艺作为杰出的天津民俗文化代表,需要当代人去传承,去弘扬。现如今,中国的孔子学院已经走出国门,开设于世界各地,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让我们更加坚定了文化自信。

  3.2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可以培养良好的道德价值观,提高品格素质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爱国主义情怀、诚信道德、孝义廉耻、公正廉明等高尚品质,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一致。同时,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感化,青年人可以从中了解文化的累积数千年的人文历史知识,从而丰富阅历,提升文化素养。

  3.3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创新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培养创新能力越来越重要。而传统文化作为我们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和源泉,其创新和传承是不可分割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5]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时,我们也要结合创新,以现代化方式将其发扬光大,而自身创新能力也会在学习磨练中得以提高。

  4 高校推进传统文化育人的措施

  传统文化的发扬和继承已成为一个时代的使命,作为新时代新青年的当代大学生,更应以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为己任。高校教育应该成为青年人传统文化教育的中坚力量,高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传统文化育人效果。

  4.1 创新传统文化教育方式

  当下,国粹、曲艺等扎根于人民、生长于烟火的传统文化正面临着缺少继承人的困难局面。在传统的传承方法中不断改进创新,已成为经典永流传的重要方式,亦是应被人们重视的文化育人的新方式。高校作为文化创新的重要力量,应抹去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沉淀中的灰尘,不断创新,赋予文化新的生命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形式不应仅仅局限于特定的场所和特定的方式,应趋于多样化。《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文化的教育形式“日日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以中央电视台为代表的一些主流媒体相继推出了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出发点,以带动全民重温历史文化为目的的,一系列被誉为“综艺清流”的文化综艺类节目,如《中国成语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6],这些被大众所熟知的节目通俗易懂,增强了群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这样的文化盛宴,跟上了时代的脚步,让人们欣然赴之。

  由此,高校在文化育人中,也应采取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不断去创新去实践。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更需要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升华。学古不泥古,高校要将传统文化教育和社会实践融合,提升传统文化育人实效。

  4.2 营造“文化育人”大环境

  在校园内要形成“以文化人”的优良环境。成功的教育扎根于传统文化,新时代的思想道德教育要有所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熏陶。

  加强传统文化在校园的宣传力度,多举办各类竞赛、讲座等活动,为学生营造出浓厚的文化育人环境。如天津科技大学海洋学院,近年以“文化育人”为主题,先后举办了校园文化风筝节、传统文化优秀作品经典诵读、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传统文化精粹感知实践行等各式各样的活动,“文化育人”工作时刻贯穿着学院师生的工作、生活,为当代大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化育人”环境,学生们在传统文化育人环境的熏陶下也进一步增强了文化自信,坚定了理想信念。

  4.3 引导学生秉承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4.3.1 摒弃功利之心,正确看待传统文化

  无论是地域传统文化还是中华传统文化,都是几百年乃至千年积淀而成,独具特色的。在经济类、科研类专业广受欢迎的今天,人文科学类日渐冷淡。学生往专研专业知识,完全投身科研而几乎没有时间去了解、学习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对提高人文素养,综合素质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教育应引导当代大学生摒弃功利之心,潜心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担当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的责任。

  4.3.2 取精华,去糟粕,传承文化精髓

  传统文化承载着大量的自然和人文信息,是民族的瑰宝。她给我们留下很多宝贵的东西,如“以民为本”的政治主张,礼和道的完美结合,等等。对于传统文化教育,应引导学生不能过于偏执,也不能盲目追求,要从批判的角度去继承传承文化精髓,使文化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传统文化需要当代大学生去接受去体悟,更需要去传承去发扬。

  5 结语

  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的学习、探索和创新,因此传统文化育人的理念应时刻贯穿于当下的教育教学模式。在新时代,高校应时刻注重引领当代青年自觉肩负起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不断用中华传统文化丰富自己,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成长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发扬者,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