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提供普刊和期刊职称论文业务;提供EI会议国际英文普刊业务;提供个人出书业务、主编、副主编、参编,独著;欢迎各位客户加微信、qq 在线咨询。

联系方式:QQ:916148(微信同号);

当前位置: 主页 > 论文宝库 > 教学论文 >

美术欣赏论文:课教学方法探究

来源:未知 2021-04-02 10:46

摘要:

  美术欣赏是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比较,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意蕴的活动。兴趣对人的实践活动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直

  美术欣赏论文:课教学方法探究

  美术欣赏是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比较,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意蕴的活动。兴趣对人的实践活动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直观手段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所以,在教学中,千万不要只注重于“纸上谈兵”。事实上,在美术欣赏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情况却并不乐观。大多数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很难长久保持,这样,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而且会适得其反,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由此可见,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作为教师如何驾驭每堂美术欣赏课显得尤为重要。

  一、抛砖引玉----假借文学底蕴领略美术作品的意境

  在欣赏中国古代山水画时,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独特的艺术传统,其中,最主要的和难度最大的是让学生去领略中国古代山水画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而不同时期的山水画的面貌和意境都各不相同,其中,面貌的不同之处比较容易感受,而意境的不同,相对来说是难以理解和体会的,尤其是对于这些自我意识和现代意识较强的高中生来说,它们之间更是有一条难以跨越的鸿沟。为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了这么一座“金桥”,即从体会古诗的意境入手,去体会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意境。因为对于高中生来说,在语文课中已学过大量的古诗,所以对古诗的意境的理解就比理解山水画的意境容易得多了。而且中国古代的山水画与古诗之间的确有着密切的联系,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例如,陶渊明的诗句“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以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意境,就与北宋山水画的意境有很多相同之处,主要是作者都以客观地描写自然景色为主。诗人和画家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没有直接表露出来,而是隐藏在所描写的景色之中,所以称为“无我之境”。而南宋山水画是极力追求诗的意境,画家们为了使画面景色更加耐人寻味,更能激发观者的想象力,把与追求意境无关的,可有可无的景色一律删去,常常运用“计白当黑,以虚代实”的艺术手法,所以才会出现画面简洁,构图偏小,但意境深远的“马(远)夏(圭)山水”,如马远的《寒江独钓图》的意境,就与唐代诗人柳宗元诗《江雪》中的“独钓寒江雪”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对元代山水画的理解,可以倪瓒的《六君子图》为例来分析,初看上去这幅画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只是画面景色显得气象萧疏,近乎荒凉。但有了黄公望的题诗,其中的意境便可见一斑,诗曰:“远望云山隔秋水,近看古木拥坡陀,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前两句诗是写画中的景象,后两句显然是借景抒情,表达了元代汉族知识分子对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的不满之情。加上元代山水画的用笔,普遍带有个性特征,所以,把这一时期的山水画理解为“有我之境”,即画家的情感和艺术个性在画中鲜明地体现出来了。通过以上诗与画之间的对比与联系,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并且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论文发表

  二、以情入画----用音乐的感染力体会美术作品的内涵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也是这样,如果有着精彩的导入,那么接下去的教学也就能比较顺利地进行。在欣赏中国民间美术作品时,要让这些生活在现代都市中,喜欢穿牛仔服和玩电动玩具长大的高中生去关注并认同民间美术,从而达到欣赏的目的,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就必须精心设计好本堂课,采用现代中学生较为熟悉的事物为切入点,才更容易被他们接受。在这堂课中,我先让同学们欣赏一首熟悉的英文情歌《PREETY BOY》和一首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的片段,并让他们将两首歌曲进行比较,谈谈自己的喜好和感受。据测试,绝大多数学生都喜爱时下流行的英文歌曲,认为中国民歌“太土气”,以至于不愿接受,甚至在心理上产生排斥情绪。进而引出问题让同学们思考:我们今天要欣赏的中国民间美术是否也遭到同样的厄运 为什么一些原本有着优秀传统和浓郁的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艺术,逐渐被所谓的现代人淡忘 但为什么它们经过漫长的历史长河的冲洗,却依然能完好的保存下来呢 难道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吗 ?通过以上一系列问题的提出,让学生思考,从而产生一种欲擒故纵的心理引导,消除他们的排斥情绪,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一步的教学活动的开展铺平了道路。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而美术欣赏离不开情绪的调动,没有充满感情色彩的欣赏过程,必然得不到情感的体验,认知的效果也将大打折扣。在讲解美术形象的本质特征这一问题时,为了避免陷入枯燥的理论阐述与抽象的概念教学,我以罗中立的油画《父亲》这一成功地塑造了艺术形象的典范之作为例来进行欣赏和分析。首先,我让同学们讨论,应该给这幅画取一个什么画名,才能使这一形象更具艺术感染力。经过思考,大部分同学们都给这幅画取了画名(多数都取名为《老农》),但不知是否确切,很想知道原画的名称,因而产生了心理上的期待。这时,我并不直接把答案告诉他们,而是让他们进一步欣赏。接下去我采用多媒体的手段,以刘和刚演唱的《父亲》为背景音乐,在饱含深情的歌声声中,加上解说词,渲染气氛,这时同学们的思绪跟着歌声萦绕着,眼神不由的落在罗中立《父亲》的画面上。古铜色的老脸,艰辛岁月耕耘出的那一道道车辙似的皱纹,柴耙似的手曾创造了多少大米白面,那缺了牙的嘴有又扒进过多少粗粮糠菜,他身后是经过劳动换来的一片金色的丰收景象,他的手中端着的却是一个破旧的茶碗。画家以深沉的感情,用巨幅画的形式,借超写实主义的手法,刻画了一位勤劳,朴实,善良,贫穷的老农形象。它咄咄逼人,发人深省,多少人曾在他面前黯然神伤。因为这位老农的形象已经远远超过了生活原型,他所代表的是中华民族千千万万的农民,正是他们辛勤的劳动,才养育了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他是我们精神上的父亲。此画问世后即引起了强烈反响,尤其是在我们整个民族经历了十年浩劫这个重大灾难之后,他所激起的不只是观者对老农个人身世的悬想,更是对整个中华民族这个农业大国命运的深深思索。通过以上的课堂教学实践,我认识到:美术欣赏没有固定的方法不应该成为困惑我们的问题,而应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辨证的思维和事物普遍联系的规律,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

核心期刊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