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文:如何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来源:未知 2021-04-12 14:14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学以致用,是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体现。新的课程安排了众多的实际问题和生物技术资料,为学生自主融入与生活实际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如确立保护生物圈的
教学论文:如何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以人为发展的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已成为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最基本理念。在生物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已被确立为基本目标。
一、关注实践,有利于生物科学素养的养成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学以致用,是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体现。新的课程安排了众多的实际问题和生物技术资料,为学生自主融入与生活实际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如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参加绿化家园活动、设计营养合理的食谱、关注食品、基因、克隆技术、绿色食品等,融知识、技能、能力、情愿态度与价值于一体的内容,大大刺激了学生的兴趣。除此之外,还要求教师首先能不断积累素材,特别是与教材有联系的适当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如在上七年级“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与能量”一节时,结合我国神五、神六的升空成功,老师适当引用,学生对物体的运动和生物的生活都需要能量,需要能量转换器的理解就恰到好处。这一方面能够使学生在学习教材的基础上,扩大知识面,体会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激发其产生浓厚的求知欲。同时老师在课堂上也教会了学生如何用自己学过的生物学知识去解释并理解所看到的实际问题,从而有利于学生领悟科学的思维、科学的方法,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探究生命科学领域的科学知识。更有利于学生建立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养成。
二、重视研究,有利于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
1.研究“新课程”
其目的是正确地确立课程目标和思路。生物新课程摆脱了“以知识为中心”的观念,构建了合理的知识体系。它提示我们在生物科学素养的构成中,知识不是唯一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知识已“三分天下”,只强调三者中的任何一个或两个,都是不完整的。我们应更清楚地认识到,本次生物课程的改革,不是培养生物学家的启蒙教育,而是普通公民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养成教育。否则,就会感到不适应,自觉或不自觉地走回到教学的老路上去。如在八年级下册中“传染病及其预防”一节的教学中,除了基本知识的传授之外,其一重点应放在情感态度教育上,如应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传染病的预防中人文的关爱,对“爱滋病”人的宽容与理解,也只有洁身自好才能更有效地做好爱滋病的防治等文章发表。
2.研究“教法”
新课程教学目标中显示了多目的、重能力的要求,如关注、识别、收集、运用、参与、归纳、尝试、阐明、设计形成等。教学方法的选择有效性,直接决定了目标的达到与否。有这样一种现象,在国内,很大一部分老师往往把一个班的学生看成一个“整体”,上课尽量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要。而在国外,教师们则把学生看成一个个单独的“个体”,对不同的问题都区别对待,尽量满足“每一个学生”的要求,这样,学生就会放心大胆地提出任何问题。为此,我们应尽可能选用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方法,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选择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如启发式教学法中,则要充分运用教具,在实验、演示、操作、观察、练习等师生的共同活动中得到启发,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在“生态系统”一节的教学中,根据教学要求,“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通过“生物资源网”等网络,收集了大量的素材,特别是视频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制作了多媒体课件,鼓励学生积极体验,同时还安排了资料分析,组织学生讨论,自主参与,让学生明白人类的活动会通过食物链而影响生态系统,通过实例使学生从情感等方面认识到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圈的重要性,培养了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教法的实践中当然更少了建立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善待每一位学生的疑问,让每个学生都有提出问题的机会、时间和场所。在教学中,努力以问题为“中心”,沿着“产生问题——解决问题——产生新问题”的方向不断反复。一方面教师质疑学生,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向教师质疑及学生间相互质疑,从而促使他们勇于问题,乐于质疑。以此培养了学生科学精神的养成和科学探究能力的训练。
3.研究“学法”
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不可能单纯地依靠知识的传承、讲授和灌输,长期地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既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必须改变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并实行探究性学习。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传统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化,这种学习窒息了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了学习兴趣和热情。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生在学习中既是知识的接受者,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采用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如通过问题教学、探究发现、开放课堂、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形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随之出现了主动的参与。平时还应注重学习方式的引导,如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等,能提出问题、发现问题。
三、学会“总结”,有利于生物科学素养的形成
许多知识都容易遗忘,更何况当今知识更新的速度极快,只要具备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就可以通过许多渠道获取知识。学会“总结”不失为一种能力的体现。学生在完成知识的学习、实验、调查或制作等活动之后,往往学会了有了结果却不会总结,教师可采用学生当堂笔记记录、实验报告总结、调查报告归纳以及科学小论文的撰写、关键词的收集等形式。其中课堂上教师的板书是帮助学生学会总结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板书不能随意性,每节课堂中有一个明确的知识链条,让学生一目了然。
众所周知,教学活动是极富创造性的活动。新课程更应有新的思想、新的方法、新的活动,甚至新的创新。作为教师应使他们不仅能从生物课上学到科学的知识和方法,而且能学会思考、学会关心、学会审美、学会怀疑、学会创造。如何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还更有待于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摸索、研究和总结。我们相信:实践出真知。